文章解析

jǐng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jǐng
wéi
xìn
kǒu
niān
shān
zhuāng
shì
shí
yàn
cāng
yán
háng
háng
xiàn
hóng
lín
jiān
jiàn
jiàn
tiān
yún
tiān
kuò
luò
hán
tán
lǎo
jìn
shuǐ
chén
qián
wéi
lǎn
jié
gōng
yín
xìng
jìng
huì
duān
zhī
jiān

译文

就眼前之景作为题目随口吟诗,山庄中的快乐之事实在让人没有厌倦之感。苍色的麋鹿在岩石边一行行地出现,红色的树叶在树林间渐渐增多。碧蓝的天空中云朵稀少,天空显得空旷辽阔,寒冷的水潭里积水退尽,水下沉静潜伏。哪里只是为了收集景色来供吟诗的兴致,静下心来体会才知道其中蕴含着理趣和情趣。

逐句剖析

"即景为题信口拈":就眼前之景作为题目随口吟诗,

"山庄乐事实无厌":山庄中的快乐之事实在让人没有厌倦之感。

"苍麋岩际行行见":苍色的麋鹿在岩石边一行行地出现,

"红叶林间渐渐添":红色的树叶在树林间渐渐增多。

"碧宇云稀天廓落":碧蓝的天空中云朵稀少,天空显得空旷辽阔,

"寒潭潦尽水沉潜":寒冷的水潭里积水退尽,水下沉静潜伏。

"讵惟揽结供吟兴":哪里只是为了收集景色来供吟诗的兴致,

"静会端知理趣兼":静下心来体会才知道其中蕴含着理趣和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即景》是清乾隆帝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乾隆在山庄所见的秋日景色。首联点明即景题诗之事,表达对山庄生活的喜爱。颔联描写苍麋在岩际行走、红叶在林间增添的景象,展现出山庄充满生机的秋景。颈联描绘碧宇云稀、寒潭潦尽的画面,营造出空旷、沉静的氛围。尾联则由景入理,表明欣赏景色不仅能满足吟诗的兴致,还能静悟其中的理趣。全诗通过对山庄秋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享受和对自然哲理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即景为题信口拈,山庄乐事实无厌”:“即景为题”表明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眼前的景色,“信口拈”体现出诗人创作时的轻松、随意。“山庄乐事实无厌”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山庄生活的喜爱,这种喜爱之情贯穿全诗,为诗歌奠定了愉悦的情感基调。“苍麋岩际行行见,红叶林间渐渐添”:“苍麋岩际”描绘出苍色麋鹿在岩石边行走的画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红叶林间”则展现出红色树叶在树林间逐渐增多的景象,突出了秋天的特色。这两句诗通过对动物的动态描写和植物的静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山庄秋日的活力与美丽。“碧宇云稀天廓落,寒潭潦尽水沉潜”:“碧宇云稀”描绘出天空湛蓝、云朵稀少的景象,给人一种空旷、辽阔的感觉。“天廓落”进一步强调了天空的高远。“寒潭潦尽”写出了寒冷的水潭里积水退尽的情景,“水沉潜”则表现出潭水的沉静、潜伏。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空旷、沉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深邃。“讵惟揽结供吟兴,静会端知理趣兼”:“讵惟”表示不仅仅,“揽结”指收集、欣赏景色。“供吟兴”说明欣赏景色可以激发吟诗的兴致。“静会”强调静下心来体会,“理趣兼”则表示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还能领悟到其中的理趣和情趣。这两句诗由景入理,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虞美人·秋夕信步》

下一篇:清·厉鹗《晓至湖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