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水泠泠声不绝":山涧中的水发出泠泠的声响,连续不断,
"溪流茫茫野花发":溪流浩浩荡荡,野花盛开。
# 花:一作“华”。
"自去自来人不知":自在地来去,没有人知道,
"归时常对空山月":我归来的时候,常常面对着空旷山间的明月。
# 空:一作“青”。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中“涧水泠泠声不绝”描绘了山涧中水流泠泠作响、声音连绵不断的景象。“泠泠”一词生动地模拟出涧水流动时清脆悦耳的声响,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感受。“声不绝”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响的持续不断,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涧水声音的细腻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那清泉流淌的美妙乐章,从听觉角度展现了山林的静谧与生机,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幽、闲适的基调。“溪流茫茫野花发”描绘了溪流浩渺、野花绽放的画面。“茫茫”描绘出溪流广阔、水势浩大的样子,给人一种开阔、悠远的感觉。“野花发”则点明了在溪流两岸,野花肆意绽放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与绚丽色彩。此句从视觉角度入手,将溪流的动态与野花的静态相结合,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后两句中“自去自来人不知”赋予了溪流一种自在、随性的特质。“自去自来”形象地表现出溪流不受外界干扰,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流淌的状态。“人不知”则强调了这种自在的状态不被人们所察觉,暗示了溪流远离尘世的喧嚣,处于一种宁静、隐秘的境界。诗人借溪流的这种自在,抒发了自己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与世无争的心境,使诗歌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归时常对空山月”描绘了诗人归来时常常面对空山明月的情景。“空山”营造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与前文的溪流、野花等自然景象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幽。“月”作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往往象征着宁静、高洁。诗人归时常对空山月,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在空山明月的陪伴下,诗人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给人以悠远、空灵的审美感受。
上一篇:唐·白居易《空闺怨》
下一篇:唐·杨齐哲《过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