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ōng
guī
yu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hán
yuè
chén
chén
dòng
fáng
jìng
zhēn
zhū
lián
wài
tóng
yǐng
qiū
shuāng
xià
shǒu
xiān
zhī
dēng
cái
féng
jiǎn
dāo
lěng

译文

寒夜月光洒向庭院深处的屋内,珍珠帘外梧桐树影斑驳。秋霜将落,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孤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逐句剖析

"寒月沉沉洞房静":寒夜月光洒向庭院深处的屋内,

# 寒月: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外梧桐影":珍珠帘外梧桐树影斑驳。

#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秋霜欲下手先知":秋霜将落,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灯底裁缝剪刀冷":孤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空闺怨》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佳作。前两句写景,寒月沉沉,洞房寂静,梧桐影摇曳,渲染出清冷孤寂氛围,紧扣诗题“寒闺怨”。后两句情景交融,描绘天寒岁暮、冬衣未就、秋霜将至、征夫未归的画面,孤寂凄凉之感尽显。诗中巧用“知”“冷”二字,生动展现闺中少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的场景,将女子内心的凄凉孤寂与深深哀怨表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空闺怨》是白居易大约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822)前后所写。当时唐宪宗去世,穆宗继位,宦官把持朝政,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政治黑暗。朝廷以为藩镇割据已平,令各军裁减兵额,引发无业士兵不满,河北地区朱克融、王廷凑和史宪成等兵将趁机拥兵割据。朝廷发兵平叛却财竭力穷,给百姓带来极大痛苦。白居易从忠州调回朝廷后,目睹这一社会现状,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含蓄地反映人民群众对战乱征戍的怨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寒夜中,闺房清冷孤寂,闺中少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因剪刀冷感知秋霜将至,进而引发对征夫在外受冻的担忧。表达了女子独守深闺的落寞、对远方征夫的思念以及对战乱征戍的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开篇描绘“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寒月、寂静的洞房、梧桐影,营造出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烘托出闺妇内心的凄凉与哀怨。情景交融:后两句“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将秋霜将至的寒冷之景与闺妇灯下裁缝、感知剪刀冷的情融合,尽显其孤寂凄凉之感。细节描写:通过“手先知”“剪刀冷”这些细微的动作和感受描写,生动展现闺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的场景,细腻传达出她的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空闺怨》前两句“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描绘了前半夜缝衣的景况。首句点明深夜,寒月渲染秋冬的冷寂氛围,“洞房”无论作何解,一个“静”字尽显居所冷清。次句通过“真珠帘”暗示女子身份高贵,却难掩空守闺房的寂寞,“梧桐影”与“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以冷清之景烘托出女子的幽独,暗示寒闺之怨。后两句“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写女主人公的具体感受。第三句点明季节为深秋,女子在静室中未眠,提前感知秋霜将至,引发读者遐想。末句给出答案,女子在灯下为远方征夫赶制寒衣,因剪刀冰冷察觉到屋外秋霜将至,以剪刀之冷,衬托闺房冷寂与女子独守深闺的落寞,含蓄传达出女子对征夫的思念、担忧以及自身的哀怨之情。

4. 作品点评

《空闺怨》是白居易的佳作,以闺妇寒夜缝衣寄夫之事,反映战乱下人民疾苦。其写作特色显著,前两句借寒月、洞房、梧桐影营造清冷氛围,铺垫闺怨;后两句将秋霜、裁缝场景交融,借“知”“冷”细节,细腻展现闺妇孤寂哀怨。诗虽无名句,却以含蓄言简之笔,将情感表达得深沉丰富,于平淡日常中见真情,尽显白诗对生活的敏锐捕捉与高超艺术造诣,在唐代闺怨诗中独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近代姜洪伟《白居易诗词选》

# 这首诗描写了闺中思妇在深秋之夜裁剪寒衣准备寄送远方征夫的情景。全诗以一句“灯底裁缝剪刀冷”作结,其余一概略去,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体会、品味。

近代陈耳东、陈笑呐《情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郡亭》

下一篇:唐·华山老人《月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