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为看山出":偶然为了看山而出游,
"孤舟向晚亭":傍晚时一人泛舟去凉亭。
# 向晚:靠近夜晚,天将黑时。
"野梅含水白":野梅在水汽笼罩下,呈现出一片洁白之色,
# 野梅含水白:在白茫茫的水光中,可看见几棵树。
"渔火逗烟青":渔火在青烟中若隐若现。
# 渔火逗烟青:江边的炊烟和渔家的灯火相映成趣。
"寒屿融残雪":寒冷的小岛上残雪消融,
# 寒屿:孤岛。
"春潭浴乱星":春潭中倒映着纷乱的星星。
# 春潭浴乱星:繁密而杂乱的星星映照在潭水中。
"何人吹铁笛":是谁在吹奏铁笛,
"清响破空冥":清脆的声响穿透了夜空?
# 空冥:空中,天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全诗介绍了诗人夜泊横塘的经历,描绘了江南早春夜晚的野梅、渔火、残雪、乱星等景物及铁笛之声,营造出静谧秀美的夜景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触与内心的思绪。
2. 写作手法
拟人:“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含”字赋予野梅人的情态,仿佛野梅有意识地含着水光,生动呈现其带水的洁白之态,使野梅形象鲜活灵动。“逗”字则将渔火人格化,好似渔火在与青烟相互逗弄,活画出渔火在烟中若隐若现、闪烁跳动的画面,赋予其生命力。反衬:以动衬静,“春潭浴乱星”,以星星在潭水中似在沐浴的动态,衬托出春潭的宁静,让静谧的夜景更富生气。
3. 分段赏析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这句点明了诗人出游的缘由与情景。“偶为看山出”体现出诗人出游的随性,没有俗务牵绊,只是为了欣赏山水,尽显潇洒出尘的气质;“孤舟向晚亭”则描绘出傍晚时分,诗人独自乘一叶孤舟驶向亭边的画面,“孤舟”凸显出诗人孤行独往的状态,为后文描绘夜景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这两句细致描绘了岸边的景物。“野梅含水白”中,“含”字用得精妙,仿佛野梅正小心翼翼地捧着水珠,展现出梅花带雨的洁白素雅;“渔火逗烟青”里,“逗”字将渔火拟人化,好像渔火在与青烟嬉戏,生动写出了渔火在朦胧烟雾中闪烁的灵动之景,让静谧的夜色多了几分生气。“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此联继续描绘夜景,视角从岸边转向水屿与潭水。“寒屿融残雪”中,“融”字写出了残雪在寒屿上慢慢消融的过程,传递出早春的暖意;“春潭浴乱星”的“浴”字尤为传神,将星星倒映在潭水中的景象描绘成星星在水中沐浴,水波微动时星光参差,仿佛星星在水中嬉戏,既写出了星的动态,又衬托出潭水的宁静,让夜景更显灵动。“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结尾以问句收束,打破了前文的静谧。在诗人沉醉于夜景之时,突然传来铁笛的清响,“破空冥”写出了笛声的高亢悠长,穿透夜空的力量。这笛声不仅为夜景增添了声响,更引发读者思考吹笛人是谁,也让诗歌意境更为深远,隐约透出诗人内心并不全然宁静的思绪。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都在客观写景,既无诗人的议论,也未直接抒发诗人的感受。然而,铁笛通常为侠士所持有。在满族统治者的高压统治之下,汉族知识分子不敢公然与之抗衡,许多人选择隐居山林,超脱尘世,甚至身着道袍或僧衣,于自然与宗教之中寻觅精神寄托,以消解内心激烈的情怀。但他们对满族统治者的仇恨以及对明王朝的怀念,依旧极为强烈。那铁笛之声,或许正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从结尾这两句,我们能够洞察,这位身披僧袍的世外幽人,内心实则并不平静!
上一篇:清·洪升《雪望》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淡黄柳·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