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宿
lín
míng
驿

朝代:清作者:陈维崧浏览量:2
qíng
tài
háng
shān
shì
dǒu
bài
huā
yíng
cùn
shuāng
hòu
zhào
wèi
yān
hán
kān
huí
shǒu
bēi
fēng
hǒu
lín
míng
驿
kǒu
huáng
zhōng
yuán
zǒu

译文

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蚪。稗花开满田中,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昔日赵魏燕韩古国,往事历历在目,令人不堪回首。悲风凄厉地吼着,在临洺驿的路口,中原大地枯枝败叶到处飞舞。

逐句剖析

"晴髻离离":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

# 离离:分明可见的样子。,晴髻:晴空中山峰如女子的发髻。髻:本指妇女的发式,此处比喻山峰。

"太行山势如蝌蚪":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蚪。

"稗花盈亩":稗花开满田中,

# 稗:一种稻田中的害草,其花色白。

"一寸霜皮厚":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 一寸霜皮厚:指稗花堆积如凝霜一寸。

"赵魏燕韩":昔日赵魏燕韩古国,

# 赵魏燕韩:战国时的四个国家。此指作者曾经游历的地方。

"历历堪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令人不堪回首。

"悲风吼":悲风凄厉地吼着,

"临洺驿口":在临洺驿的路口,

"黄叶中原走":中原大地枯枝败叶到处飞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清代陈维崧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巧妙地借助描绘北地苦寒之景,以及对历史陈迹的缅怀,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身世漂泊的深沉感慨。上阕采用以柔见刚、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勾勒景致。既有“稗花盈亩”这般对场景的整体铺陈,展现出一种广袤之感;又不乏“一寸霜皮厚”这样细腻入微的细节刻画,将霜的质感生动呈现。下阕着重抒发怀古之情。词人对历史上诸多不合理的过往旧事,流露出深深的不平之意。通过悲风呼啸、黄叶飘飞的萧瑟之景,为怀古之情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对历史的深切缅怀。全词以壮阔而萧瑟的景物作为依托,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历史古国消逝的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陈维崧才力富健,诗文兼擅,尤以词与骈文成就最高。词学苏、辛,风格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其所作词一千六百余首,为历代词人之冠,与朱彝尊、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其骈文气脉雄厚,风骨浑成,与吴绮同称名家。著有《湖海楼全集》。今人有点校本《陈维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清代陈维崧所作。“临洺驿”,也就是古代的临洺关,地处今河北省永年县境内,位于邢台以南、邯郸以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曾见证过无数战火硝烟,堪称一座古战场。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结束了在冒襄水绘园长达八年的寄人篱下生活后,首次踏上北游进京之路。当他途经临洺驿时,北方大地的荒寒景象扑面而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他对古今变迁的诸多感触,千般思绪涌上心头,遂挥毫写下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纪游怀古词。描绘了词人夜宿临洺驿时所目睹的北地荒寒之景,体现出词人对历史陈迹的缅怀,引发对往昔诸国兴衰的联想。整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身世漂泊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沉喟叹,展现出一种格调苍凉、意境雄阔的情感境界。

2. 写作手法

动静相合:“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将静态的太行山,比作“离离”的发髻,这是静景描绘;又把它蜿蜒起伏的山势想象成游动的蝌蚪,“如蝌蚪”赋予了静态的山以动态感,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展现出太行山的奇特形态与壮阔气势。以小见大:“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通过描写田野间常见的稗花,以“盈亩”展现其遍布之广,“一寸霜皮厚”细致刻画其被霜覆盖的状态,从这样细微具体的景象,反映出北方秋景的萧瑟、社会的破败,以小景见大氛围、大时代特征,属于以小见大。远近结合:“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远处,将连绵起伏的太行山山峰比作女子发髻,又把山势比作蝌蚪,描绘出山脉在远方呈现的独特形状,此为远景。近处,细致刻画了“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的景象,满亩的稗花与一寸厚的霜,是眼前触手可及的近景。通过远近不同视角的描写,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对比:“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这里存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展现的是曾经辉煌的历史,赵、魏、燕、韩等战国时期诸侯国,它们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是往昔的繁华。“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描绘的是眼前现实场景,悲风呼啸,黄叶飘零,一片荒凉、萧瑟。往昔的兴盛与当下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孤寂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阕描绘的是词人登览时的所见之景。开篇两句呈现出的,应是傍晚斜阳映照下,词人远眺太行山的画面。此时,峰峦密集攒聚,山峰犹如发髻,在晴日的光辉照耀下,清晰可见,这是定睛凝视所产生的直观感受。而当词人的视线呈散点式横向扫延时,便只觉山势连绵起伏、蜿蜒曲折,仿佛游动的蝌蚪一般。这寥寥数笔的粗线条勾勒,营造出一种阔大且苍凉的境界。其中动静相互结合,以动态的“游移如蝌蚪”来描绘静态的山势,在词的开篇便彰显出磅礴气势,自然而然地为下文的怀古之情做了铺垫。“稗花”二句则将视角拉近,目光向下转移。稗花,也就是杂草,入眼望去,恰似一层厚厚的霜铺展在地面之上。“盈亩”一词,描绘出稗花成片生长,给人以广阔的视觉感受;“一寸”则是大致形容其看似如霜般的厚度。原本田野应当是庄稼繁茂之处,然而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眼“稗花”;秋色本应绚烂多彩,可此时词人眼中唯有一片灰白迷蒙,色彩单调至极。这看似只是对眼前景象的如实描绘,实则此景所弥漫出的萧瑟悲凉之感,恰恰映衬出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远处山峰雄伟屹立,连绵成势,此乃大自然亘古未变之景,山河依旧,并不会因世间的沧桑巨变而削弱其气势;而眼前田亩破败,稗花肆意丛生,这是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山河已然易主,一切尚未从战乱的创伤中恢复生机。下阕转入对登临怀古之情的抒发,仅用两句便巧妙地透露了词人的心绪。“堪回首”三字,应读为反诘语气,实则意为不堪回首。仔细品味,这里并非单纯对历史岁月本身感到不堪回首,而是历史与现实之间强烈的反差,使得词人深感不堪。这两句所传达出的,是一种充满失落与惆怅的复杂情怀。“悲风吼”三句紧密围绕北地那凛冽的霜风展开描写,由于风向朝南吹拂,故而有“黄叶中原走”之景。此处的“吼”,既是西风在旷野上的呼啸怒吼,更是词人内心深处悲愤情绪的宣泄。词人将千头万绪、百转千回的郁闷、慨叹、愤懑、怅惘、困惑以及迷茫等诸多复杂情绪,统统融入到这一声“吼”之中。结句“黄叶中原走”所营造出的境界,呈现出一幅大地苍茫、辽阔而又迷离的画面,一切仿佛都在黄叶漫天乱舞、随风旋走的色调之中。这既是眼前所见的真实景色,也是词人内心心境的外在体现。词人的怀古之情,似乎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刹那间,“狂飙为我从天落”,使得词的结尾极具神韵,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4. 作品点评

全词布局巧妙,上阕专注描绘现实之景,下阕首句回溯往昔,结句又拉回现实,古今交织。以过往衬当下,浓郁的苍凉深沉之感扑面而来,尽显陈维崧词的豪放风格。该词虽以写景为主,抒情却巧妙融入其中,情感浓烈。词中未提及具体历史事件与鉴戒,表意含蓄,却为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如《点绛唇》云:“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平叙中峰峦忽起,力量最雄。

清文学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下一篇:清·张惠言《风流子·出关见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