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丛林饭似山":天下的丛林寺庙里,供僧人的饭食堆积如山,
# 丛林:泛指寺院。
"钵盂到处任君餐":只要有钵盂,随处都能得到供养饱餐。
# 钵盂: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
"黄金白玉非为贵":黄金白玉并非真正的珍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唯有披上袈裟、踏入佛门才是最难实现的心愿。
# 肩:一作最。
"朕为大地山河主":我身为统治大地山河的君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忧心国事民生,反而让自己烦忧不断。
"百年三万六千日":人这一辈子就算活到百年,有三万六千天,
"不及僧家半日闲":还比不上僧家半日的清闲自在。
"来时糊涂去时迷":降临人世时糊涂,离开时又迷茫,
"空在人间走一回":空在人间奔波一场。
"未曾生我谁是我":还没生我的时候,那个“我”究竟是谁,
"生我之时我是谁":生下我之后,我又究竟是谁。
# 时:一作后。
"长大成人方是我":等到长大成人,才觉得有了真正的自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可一旦闭上眼睛,意识模糊,那又成了谁呢?
"不如不来又不去":不如既不来这世间,也不经历离去,
# 又:一作亦。
"来时欢喜去时悲":来的时候满心欢喜,离去的时候却满怀悲伤。
# 来时欢喜去时悲:一作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让人操心劳神,
# 虑:一作意。
"一日清闲有谁知":可一日的清闲宁静又有谁能真正懂得。
# 一日清闲有谁知:一作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如果能够透彻理解、通晓出家人的生活与修行之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从此放下尘缘还为时不晚。
"世间难比出家人":世间没有什么比出家人更自在,
"无忧无虑得安宜":他们无忧无虑,能获得安宁与适宜的生活。
# 无忧无虑:一作无牵无挂。
"口中吃得清和味":口中吃着清淡平和的素食,
# 清和:指僧人清淡和软的素食。
"身上常穿百衲衣":身上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袈裟。
# 百衲衣:僧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他们走遍五湖四海,处处都被当作尊贵的客人,
"皆因夙世种菩提":皆因前世种下了菩提善因。
"个个都是真罗汉":个个都像是真正的罗汉,
# 个个都是真罗汉:一作虽然不是真罗汉。
"披塔如来三等衣":身披如来的袈裟,修行有道。
# 披塔:一作也搭。
"兔走鸟飞东复西":时光如兔跑鸟飞,匆匆向东又向西流逝,
# 兔走鸟飞:比喻时局变化无常。鸟:一作乌。
"为人切莫用心机":世人切莫枉费心机争名夺利。
"百年世事三更梦":百年的世事如同三更时分的梦境般虚幻,
"万里乾坤一局棋":偌大的天地,也不过像一盘棋局。
# 一局棋:比喻时局变化无常。,乾坤:一作江山。
"禹开九州汤放桀":大禹开辟九州,商汤放逐夏桀,
# 禹开九州汤放桀:一作禹尊九洲汤伐夏。
"秦吞六国汉登基":秦始皇吞并六国,汉高祖登基称帝。
"古今多少英雄汉":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
# 古今:一作古来。
"南北山头卧土泥":如今都化作南北山头的一抔尘土。
"黄袍脱换紫袈裟":我愿脱下黄袍,换上紫色的袈裟,
# 黄袍脱换紫袈裟:一作黄袍换却紫袈裟,一作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只因为当年的一念之差。
# 当年:一作当初。
"我本西方一衲子":我本应是西方佛门中的一个普通僧人,
# 衲子:僧徒的别称。,西方:指西方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为何生在帝王家":为何偏偏降生在帝王之家?
# 为何生在帝王家:一作因何生在帝王家?一作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十八年来身不由己,
# 十八年:顺治在位约十八年。
"南征北讨几时休":为江山社稷南征北讨,何时才能休止。
"我念撒手归山去":我一心只想撒手归向山林,
# 我:一作撒。
"谁管千秋与万秋":哪还管得了千秋万代的事呢。
# 谁管千秋与万秋:一作管你万代与千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体现了顺治皇帝的多情善感,表达了他对红颜知己的炽烈深情、对僧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皇权富贵的淡漠,展现出其骨子里的诗人气质。
2. 分段赏析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四句直抒对僧家生活的向往。“饭似山”以夸张手法极言丛林饮食之丰,“任君餐”凸显出家生活的自在无拘,与后两句“黄金白玉”的世俗贵重形成对比,突出袈裟所象征的精神超脱之可贵,暗衬帝王身份对心灵自由的束缚。“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四句以帝王视角自白心迹。“大地山河主”的显赫身份与“事转烦”的现实忧虑形成反差,“百年”与“半日”的时间对比,鲜明展现对政务烦扰的厌倦、对僧家清闲的艳羡,将帝王的无奈与对解脱的渴望融入直白的感慨中,情感真挚。“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四句以哲思叩问生命本质。连续两个“谁是我”的追问,探讨生命本质,流露对人生意义的困惑。直达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似参禅般的困惑与迷茫,既是对宫廷生活虚幻性的否定,也反映出其内心对“本我”的探寻,为后文出家之念埋下伏笔。“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四句延续生命之思,加入对生死过程的慨叹。“方是我”与“又是谁”的转变,写出从清醒到混沌的人生状态;“不来亦不去”的慨叹,流露出对生死轮回的厌倦,与“欢喜”“悲”的情感起伏形成矛盾,深化其对尘世悲欢的厌倦与超脱欲求。“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四句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感悟。“多劳虑”概括尘世纷扰,“有谁知”以反问强调清闲之难得,末句以劝诫口吻呼吁向佛,既总结前文对僧家生活的向往,又暗含对自身帝王身份的反思,情感基调从个人抒怀转向对世人的引导。“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家生活的质朴安然。“难比”二字斩钉截铁,将出家人的“无忧无虑”与帝王的忧思对比;“清和味”“百衲衣”以简单饮食、粗陋衣着为切入点,凸显物质需求的极简,反衬宫廷生活的繁复虚妄,强化精神富足的可贵。“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四句从僧人的处世状态延伸至精神境界。“五湖四海”写其超脱地域局限的自由,“种菩提”点明信仰根基,“真罗汉”“三等衣”以佛家典故(三等衣指袈裟)赞颂僧人的修行境界,既表达对僧人群体的尊崇,也隐含自身渴望达到此种境界的心理。“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以“兔走鸟飞”的自然现象起兴,劝诫世人放下心机,暗含对帝王权谋生活的反思。“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用“三更梦”“一局棋”的比喻,将百年历史与万里江山虚化,消解世俗功业的意义。“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列举历史上的帝王伟业,“开”“放”“吞”“登基”等动词串联起宏大叙事,却为下文的消解做铺垫。“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以“卧土泥”的结局收束历史叙事,无论英雄还是帝王,最终都归于尘土,强化“万事成空”的虚无感。“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以“脱换”二字写身份转换的决绝,“一念差”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对帝王命运的深刻反思。“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以“西方一衲子”的自我认同,彻底否定帝王身份的合法性,“因何”的追问充满宿命的无奈。“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结合顺治在位十八年的经历,“不自由”直指帝王生涯的枷锁,“南征北讨”暗指国家动荡带来的烦忧。“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以“撒手归山”的动作与“谁管”的决绝,将出世决心推向高潮,对“千秋万秋”的漠视,彻底颠覆了帝王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展现一个诗人帝王对生命本真的终极追寻。
下一篇:清·左辅《浪淘沙·水软橹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