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n
zhì
guī
shān
shī

朝代:清作者:爱新觉罗·福临浏览量:3
tiān
xià
cóng
lín
fàn
shān
dào
chù
rèn
jūn
cān
huáng
jīn
bái
fēi
wéi
guì
wéi
yǒu
jiā
shā
jiān
nán
zhèn
wéi
shān
zhǔ
yōu
guó
yōu
mín
shì
zhuǎn
fán
bǎi
nián
sān
wàn
liù
qiān
sēng
jiā
bàn
xián
lái
shí
shí
kōng
zài
rén
jiān
zǒu
huí
wèi
céng
shēng
shuí
shì
shēng
zhī
shí
shì
shuí
zhǎng
chéng
rén
fāng
shì
yǎn
méng
lóng
yòu
shì
shuí
lái
yòu
lái
shí
huān
shí
bēi
bēi
huān
duō
láo
qīng
xián
yǒu
shuí
zhī
ruò
néng
liǎo
sēng
jiā
shì
cóng
huí
tóu
suàn
chí
shì
jiān
nán
chū
jiā
rén
yōu
ān
kǒu
zhōng
chī
qīng
wèi
shēn
shàng
cháng
chuān
穿
bǎi
hǎi
wéi
shàng
jiē
yīn
shì
zhòng
dōu
shì
zhēn
luó
hàn
lái
sān
děng
zǒu
niǎo
fēi
dōng
西
wéi
rén
qiè
yòng
xīn
bǎi
nián
shì
shì
sān
gēng
mèng
wàn
qián
kūn
kāi
jiǔ
zhōu
tāng
fàng
jié
qín
tūn
liù
guó
hàn
dēng
jīn
duō
shǎo
yīng
xióng
hàn
nán
běi
shān
tóu
huáng
páo
tuō
huàn
jiā
shā
zhǐ
wèi
dāng
nián
niàn
chā
běn
西
fāng
wèi
shēng
zài
wáng
jiā
shí
nián
lái
yóu
nán
zhēng
běi
tǎo
shí
xiū
niàn
shǒu
guī
shān
shuí
guǎn
qiān
qiū
wàn
qiū

译文

天下的丛林寺庙里,供僧人的饭食堆积如山,只要有钵盂,随处都能得到供养饱餐。黄金白玉并非真正的珍贵,唯有披上袈裟、踏入佛门才是最难实现的心愿。我身为统治大地山河的君主,忧心国事民生,反而让自己烦忧不断。人这一辈子就算活到百年,有三万六千天,还比不上僧家半日的清闲自在。降临人世时糊涂,离开时又迷茫,空在人间奔波一场。还没生我的时候,那个“我”究竟是谁,生下我之后,我又究竟是谁。等到长大成人,才觉得有了真正的自我,可一旦闭上眼睛,意识模糊,那又成了谁呢?不如既不来这世间,也不经历离去,来的时候满心欢喜,离去的时候却满怀悲伤。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让人操心劳神,可一日的清闲宁静又有谁能真正懂得。如果能够透彻理解、通晓出家人的生活与修行之事,从此放下尘缘还为时不晚。世间没有什么比出家人更自在,他们无忧无虑,能获得安宁与适宜的生活。口中吃着清淡平和的素食,身上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袈裟。他们走遍五湖四海,处处都被当作尊贵的客人,皆因前世种下了菩提善因。个个都像是真正的罗汉,身披如来的袈裟,修行有道。时光如兔跑鸟飞,匆匆向东又向西流逝,世人切莫枉费心机争名夺利。百年的世事如同三更时分的梦境般虚幻,偌大的天地,也不过像一盘棋局。大禹开辟九州,商汤放逐夏桀,秦始皇吞并六国,汉高祖登基称帝。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如今都化作南北山头的一抔尘土。我愿脱下黄袍,换上紫色的袈裟,只因为当年的一念之差。我本应是西方佛门中的一个普通僧人,为何偏偏降生在帝王之家?十八年来身不由己,为江山社稷南征北讨,何时才能休止。我一心只想撒手归向山林,哪还管得了千秋万代的事呢。

逐句剖析

"天下丛林饭似山":天下的丛林寺庙里,供僧人的饭食堆积如山,

# 丛林:泛指寺院。

"钵盂到处任君餐":只要有钵盂,随处都能得到供养饱餐。

# 钵盂: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

"黄金白玉非为贵":黄金白玉并非真正的珍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唯有披上袈裟、踏入佛门才是最难实现的心愿。

# 肩:一作最。

"朕为大地山河主":我身为统治大地山河的君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忧心国事民生,反而让自己烦忧不断。

"百年三万六千日":人这一辈子就算活到百年,有三万六千天,

"不及僧家半日闲":还比不上僧家半日的清闲自在。

"来时糊涂去时迷":降临人世时糊涂,离开时又迷茫,

"空在人间走一回":空在人间奔波一场。

"未曾生我谁是我":还没生我的时候,那个“我”究竟是谁,

"生我之时我是谁":生下我之后,我又究竟是谁。

# 时:一作后。

"长大成人方是我":等到长大成人,才觉得有了真正的自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可一旦闭上眼睛,意识模糊,那又成了谁呢?

"不如不来又不去":不如既不来这世间,也不经历离去,

# 又:一作亦。

"来时欢喜去时悲":来的时候满心欢喜,离去的时候却满怀悲伤。

# 来时欢喜去时悲:一作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让人操心劳神,

# 虑:一作意。

"一日清闲有谁知":可一日的清闲宁静又有谁能真正懂得。

# 一日清闲有谁知:一作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如果能够透彻理解、通晓出家人的生活与修行之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从此放下尘缘还为时不晚。

"世间难比出家人":世间没有什么比出家人更自在,

"无忧无虑得安宜":他们无忧无虑,能获得安宁与适宜的生活。

# 无忧无虑:一作无牵无挂。

"口中吃得清和味":口中吃着清淡平和的素食,

# 清和:指僧人清淡和软的素食。

"身上常穿百衲衣":身上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袈裟。

# 百衲衣:僧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他们走遍五湖四海,处处都被当作尊贵的客人,

"皆因夙世种菩提":皆因前世种下了菩提善因。

"个个都是真罗汉":个个都像是真正的罗汉,

# 个个都是真罗汉:一作虽然不是真罗汉。

"披塔如来三等衣":身披如来的袈裟,修行有道。

# 披塔:一作也搭。

"兔走鸟飞东复西":时光如兔跑鸟飞,匆匆向东又向西流逝,

# 兔走鸟飞:比喻时局变化无常。鸟:一作乌。

"为人切莫用心机":世人切莫枉费心机争名夺利。

"百年世事三更梦":百年的世事如同三更时分的梦境般虚幻,

"万里乾坤一局棋":偌大的天地,也不过像一盘棋局。

# 一局棋:比喻时局变化无常。,乾坤:一作江山。

"禹开九州汤放桀":大禹开辟九州,商汤放逐夏桀,

# 禹开九州汤放桀:一作禹尊九洲汤伐夏。

"秦吞六国汉登基":秦始皇吞并六国,汉高祖登基称帝。

"古今多少英雄汉":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

# 古今:一作古来。

"南北山头卧土泥":如今都化作南北山头的一抔尘土。

"黄袍脱换紫袈裟":我愿脱下黄袍,换上紫色的袈裟,

# 黄袍脱换紫袈裟:一作黄袍换却紫袈裟,一作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只因为当年的一念之差。

# 当年:一作当初。

"我本西方一衲子":我本应是西方佛门中的一个普通僧人,

# 衲子:僧徒的别称。,西方:指西方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为何生在帝王家":为何偏偏降生在帝王之家?

# 为何生在帝王家:一作因何生在帝王家?一作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十八年来身不由己,

# 十八年:顺治在位约十八年。

"南征北讨几时休":为江山社稷南征北讨,何时才能休止。

"我念撒手归山去":我一心只想撒手归向山林,

# 我:一作撒。

"谁管千秋与万秋":哪还管得了千秋万代的事呢。

# 谁管千秋与万秋:一作管你万代与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顺治归山诗》是清代诗人爱新觉罗·福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歌以直白质朴的语言,抒发对僧家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其厌倦帝王身份、渴望摆脱世俗束缚的心境。诗中,诗人将帝王的忧烦与僧人的清闲对比,如“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凸显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又通过“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等哲思性追问,增添诗歌的思想深度。全诗情感真挚,不事雕琢,打破帝王诗作常有的宏大叙事,以个人情感为核心,展现出顺治皇帝浪漫惆怅、渴望超脱的一面,这一特质在中国历代皇帝中较为少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相传,顺治皇帝并非因患天花(牛痘)离世,而是因爱妃董鄂氏病逝,心生厌世,毅然前往五台山出家为僧。据称,他最初抵达菩萨顶,随后又辗转至镇海寺、台麓寺、善财洞,并在善财洞留下一首《归山词》。时至今日,这首《归山词》仍题写在该寺山门过道的山墙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体现了顺治皇帝的多情善感,表达了他对红颜知己的炽烈深情、对僧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皇权富贵的淡漠,展现出其骨子里的诗人气质。

2. 分段赏析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四句直抒对僧家生活的向往。“饭似山”以夸张手法极言丛林饮食之丰,“任君餐”凸显出家生活的自在无拘,与后两句“黄金白玉”的世俗贵重形成对比,突出袈裟所象征的精神超脱之可贵,暗衬帝王身份对心灵自由的束缚。“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四句以帝王视角自白心迹。“大地山河主”的显赫身份与“事转烦”的现实忧虑形成反差,“百年”与“半日”的时间对比,鲜明展现对政务烦扰的厌倦、对僧家清闲的艳羡,将帝王的无奈与对解脱的渴望融入直白的感慨中,情感真挚。“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四句以哲思叩问生命本质。连续两个“谁是我”的追问,探讨生命本质,流露对人生意义的困惑。直达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似参禅般的困惑与迷茫,既是对宫廷生活虚幻性的否定,也反映出其内心对“本我”的探寻,为后文出家之念埋下伏笔。“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四句延续生命之思,加入对生死过程的慨叹。“方是我”与“又是谁”的转变,写出从清醒到混沌的人生状态;“不来亦不去”的慨叹,流露出对生死轮回的厌倦,与“欢喜”“悲”的情感起伏形成矛盾,深化其对尘世悲欢的厌倦与超脱欲求。“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四句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感悟。“多劳虑”概括尘世纷扰,“有谁知”以反问强调清闲之难得,末句以劝诫口吻呼吁向佛,既总结前文对僧家生活的向往,又暗含对自身帝王身份的反思,情感基调从个人抒怀转向对世人的引导。“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家生活的质朴安然。“难比”二字斩钉截铁,将出家人的“无忧无虑”与帝王的忧思对比;“清和味”“百衲衣”以简单饮食、粗陋衣着为切入点,凸显物质需求的极简,反衬宫廷生活的繁复虚妄,强化精神富足的可贵。“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四句从僧人的处世状态延伸至精神境界。“五湖四海”写其超脱地域局限的自由,“种菩提”点明信仰根基,“真罗汉”“三等衣”以佛家典故(三等衣指袈裟)赞颂僧人的修行境界,既表达对僧人群体的尊崇,也隐含自身渴望达到此种境界的心理。“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以“兔走鸟飞”的自然现象起兴,劝诫世人放下心机,暗含对帝王权谋生活的反思。“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用“三更梦”“一局棋”的比喻,将百年历史与万里江山虚化,消解世俗功业的意义。“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列举历史上的帝王伟业,“开”“放”“吞”“登基”等动词串联起宏大叙事,却为下文的消解做铺垫。“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以“卧土泥”的结局收束历史叙事,无论英雄还是帝王,最终都归于尘土,强化“万事成空”的虚无感。“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以“脱换”二字写身份转换的决绝,“一念差”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对帝王命运的深刻反思。“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以“西方一衲子”的自我认同,彻底否定帝王身份的合法性,“因何”的追问充满宿命的无奈。“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结合顺治在位十八年的经历,“不自由”直指帝王生涯的枷锁,“南征北讨”暗指国家动荡带来的烦忧。“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以“撒手归山”的动作与“谁管”的决绝,将出世决心推向高潮,对“千秋万秋”的漠视,彻底颠覆了帝王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展现一个诗人帝王对生命本真的终极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顾贞观《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下一篇:清·左辅《浪淘沙·水软橹声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