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裙独上小渔矶":独自提着裙摆走上小小的渔矶,
"袜罗微溅春泥":罗袜轻轻溅上了春日的湿泥。
"一篙生绿画桥低":竹篙一点,水面泛起绿意,画桥在眼前低低卧着,
"昨夜前溪":回想起昨夜,前溪涨水了。
"回首楝花风急":回头望去,楝花被急风吹落,
"催归暮雨霏霏":傍晚的雨丝纷纷扬扬,像在催着人赶路。
"扑天香絮拥凄迷":漫天飞舞的柳絮如云雾般将我包围,让我满心都是凄迷怅惘,
"南北东西":不知该往南北还是东西。
明末清初词人,“词家三绝”之一
顾贞观(1637~1714),清代词人。字华峰,号梁汾,无锡(今属江苏)人。康熙举人,任秘书院典籍,曾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好。其工诗词,早年与吴兆骞齐名,后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词家三绝”。其词性情真挚,一往而深,其名作《金缕曲》二首被推为清词压卷之作。其他长调,亦多感慨生哀之作。其小令清隽雅怨,风骨挺秀。代表作品有《金缕曲》《石州慢·御沟为漕艘所阻》《南乡子·捣衣》等。著有《征纬堂诗》《弹指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暮春归舟图,抒写了舟中人眼中之所见与身心之所感,表现了孤寂怅惘的闲愁和漂泊无依的迷茫。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词中景物皆带情绪,“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中“楝花风急”“暮雨霏霏”不仅点明暮春时节,更以风雨的凄迷烘托内心的怅惘;“扑天香絮拥凄迷”则将无形的纷乱心绪,化作漫天飞絮与雨雾交织的具象画面,让“推不开的怅惘”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3. 分段赏析
词的主体是船上的人,却藏而不露:全词以“一篙”轻轻带过船的存在,通篇写的都是舟中人的所见所感。这种对“人”的隐笔,让读者的目光自然跟随其视角游走,更易代入那份朦胧的心境。上阕开篇先绘渔矶景象,暗藏关联:“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先写岸边浣衣女子的细节——裙摆轻提、罗袜沾泥,看得仔细,既透着无意的怜惜,又似暗含对某人的联想(或许是家中之人,或许是回首处的牵挂)。这种先写外物再显心境的笔法,让情感的流露更自然。“画桥低”的转折打断思绪:“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交代情境——昨夜雨涨,溪水漫过,石桥显得低矮,小船需俯身才能穿过。这一情节打断了舟中对浣衣女子的联想,也为读者留下悬念:他究竟想到了什么?那份牵挂是否与此有关?下阕暗藏时序与心境的关键:“楝花风急”点出时节——楝花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种,标志春末夏初,时光流逝的意味悄然渗入。“催归暮雨霏霏”中,“催”字显露出风雨的无情,也暗合人不愿归去的迟疑;“扑天香絮拥凄迷”则以漫天飞絮与迷蒙雨景,将这份迟疑化作具体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纷乱。“回首”二字藏深意:人在归途中频频回首,却未明说留恋什么。这份不直白的牵挂,只从“凄迷”的意绪中流露,让怅惘更添一层含蓄,引人猜测那份不舍的究竟。结尾以景收束,余味悠长:雨丝夹着柳絮的溪面、矶头浣衣的女子、穿桥而过的小船,构成一幅迷蒙的画面。其间或许只有断续的捣衣声与流水声,看似有动静,实则更显寂静。这份“推不开的怅惘”,说清又似说不清,恰如一幅淡彩水粉画,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那份莫名的思念里。
下一篇:清·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归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