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
·
shuǐ
ruǎn
shēng
róu

朝代:清作者:左辅浏览量:3
shuǐ
ruǎn
shēng
róu
cǎo
绿
fāng
zhōu
táo
shù
yǐn
hóng
lóu
zhě
shì
chūn
shān
hún
piàn
zhāo
zhōu
xiāng
mèng
céng
xiū
shèn
xián
chóu
zhōng
zhōu
guò
liǎo
yòu
zhōu
zhì
jiāng
liú
dào
hǎi
qiè
huí
tóu

译文

春水轻柔,橹声悠悠,绿草丛生的水洲上,几树碧桃掩映着红楼。这一片桃花盛景,(喜而折枝)带到孤舟之上。思乡的梦从未停止,又何必招惹无谓的闲愁?船过忠州,又经涪州。把这满心愁绪掷向巴江,让它随波流入大海,千万莫要回头。

逐句剖析

"水软橹声柔":春水轻柔,橹声悠悠,

"草绿芳洲":绿草丛生的水洲上,

"碧桃几树隐红楼":几树碧桃掩映着红楼。

"者是春山魂一片":这一片桃花盛景,

# 春山魂:指桃花。,者是:这是。

"招入孤舟":(喜而折枝)带到孤舟之上。

"乡梦不曾休":思乡的梦从未停止,

"惹甚闲愁":又何必招惹无谓的闲愁?

"忠州过了又涪州":船过忠州,又经涪州。

# 涪州:今重庆涪陵。,忠州:今重庆忠县。

"掷与巴江流到海":把这满心愁绪掷向巴江,

# 巴江:指长江川东一段。

"切莫回头":让它随波流入大海,千万莫要回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水软橹声柔》是左辅创作的一首词,风格潇洒有致。词人借景抒情,似欲表达对美好事物留存回忆便已足够的心境。但该词的动人之处并非这种旷达情怀,而在于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经作者渲染,随手折得的桃花仿佛被赋予灵魂,有了新的象征意义。词的上片前三句勾勒出一幅静谧美好的水乡图景,接着两句点明主旨,称这美景乃春天魂魄所化,吸引孤独舟船前来;下片先由美景描写转入旅人的内心世界,再叙写行程,结尾以宏大笔势收束,将思乡之情寄托于巴江之水,祈愿江水直入大海、不复回头。全词意境婉丽,情思深沉悱恻,画面感浓郁,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景与情达到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首词是由南宋词人左辅所作。词人溯江西行,途经曹溪驿时折桃花一枝相伴。待舟过忠州抵达涪陵,桃花已然凋零。面对残瓣,漂泊羁旅的他触景生情,将花瓣投入涪江,为寄托身世飘零之叹与浓烈思乡情,挥笔写下此词,以花喻己,借水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词。借水乡静谧美好的春景及行程描写,将思乡之情寄托于巴江之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从触觉写“水软”、听觉写“橹声柔”、视觉写“草绿”、嗅觉写“芳洲”,多方面展现阳春美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承上启下:“碧桃几树隐红楼”既以“碧桃”“红楼”把春光点染得更艳丽,又引出后文“招入孤舟”“惹起闲愁”等内容,连接上下。想象:“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把桃花想象成春山芳魂,将折花插瓶说成招春魂入孤舟,充满绮思,透露出孤旅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两句,从多感官角度进行细致描绘。“水软”将江水给人的触感以柔软表述呈现,带来独特的触觉体验;“橹柔”以轻柔之声,把摇橹发出的声响通过听觉传递出来;“草绿”鲜明展现出春草在视觉上的青翠色彩;洲“芳”则让读者仿佛能嗅到江洲上花草的芬芳气息,由此全面勾勒出舟行水上之人所领略到的春日美好景致。中间“碧桃几树隐红楼”一句,在词的结构中起到重要的过渡作用。它承接上文,为已经展现的春日风光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几树碧桃与红楼相互掩映,使春景更加生动迷人;同时开启下文,引出词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意象“碧桃”,这一意象成为串联“招入孤舟”、引发“闲愁”、“掷与巴江”等后续内容的重要线索。过拍“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两句,以精巧的构思和细腻的笔触描写“折桃花”之事。上句将桃花赋予灵性,比作是春山的一片芳魂,赋予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下句把现实中的折花插瓶行为,诗意地说成是将这片春魂招入孤舟,这一表述既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思与奇妙的想象,“孤舟”二字又巧妙暗示出作者旅途之中的孤寂心境。下片起句“乡梦不曾休”,其中“乡梦”与上片末尾的“孤舟”形成呼应关系,在结构上相互勾连。作者的家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随着孤舟一路向四川行进,距离家乡越来越远,那种萦绕心头、令人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也变得愈发浓烈。在这种难以排解的思乡情绪笼罩下,作者对自己招春魂入舟的行为进行反思,发出“惹甚闲愁”的自我诘问与自嘲之语。从表面上看,这像是作者在情感上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但深入分析便可知,其中实则蕴含着作者对尘世诸多事务的深深牵挂,以及对自身漂泊不定身世的无限怅惘,是其处于无奈困境时的真实心境写照。“忠州过了又涪州”一句,看似只是简单地如实记录舟行的路线,从忠县经过后又抵达涪陵,但实际上,这西行的轨迹在不经意间隐喻着作者离乡背井、渐行渐远的无奈与哀愁。结尾“掷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头”描写作者将花投入江中,这里的“巴江”也就是词序中所提到的“涪江”,因为涪陵在古代属于巴国地域范围,所以有此称谓。作者心中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些落花能够顺着江水,经由涪江、嘉陵江,最终汇入长江,然后顺流东下,将自己心中所有的乡愁春恨都一并带到大海之中。最后更以“切莫回头”进行叮嘱,这不仅是对落花的嘱托,更是暗含着作者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烦忧、获得心灵解脱的深切期盼。此结句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引人不断回味思索。谭献评价这首词“所感甚大”,准确地指出了这首词中所蕴含的作者对人生际遇、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4. 作品点评

“碧桃几树隐红楼”一句妙笔生花,以碧桃的绚烂与红楼的朦胧相映成趣。红楼意象暗扣闺阁,词人留白不点明,让读者自行揣度花后是否有人,或是以花喻人。此虚实相生之法,为词作增添含蓄韵味与想象空间,尽显委婉深致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归山诗》

下一篇:清·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