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ǎo
yìng
zhōu
zhōng
yuè

朝代:清作者:厉鹗浏览量:3
gēn
miǎo
miǎo
wàng
yàn
luò
yuán
shā
diǎn
pái
míng
yuè
duò
yān
shuāng
zhuó​​
shuǐ
xíng
rén
jīn
宿
qīng
huái

译文

芦苇的根茎在水里悠远地延伸,向远处望去看不到边际,大雁落在圆形沙洲上,排成几点。明月隐入烟雾中,寒霜附着在水面,赶路的人今夜在清淮住宿。

逐句剖析

"芦根渺渺望无涯":芦苇的根茎在水里悠远地延伸,向远处望去看不到边际,

"雁落圆沙几点排":大雁落在圆形沙洲上,排成几点。

"明月堕烟霜著水":明月隐入烟雾中,寒霜附着在水面,

# 著:一作着。

"行人今夜宿清淮":赶路的人今夜在清淮住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宝应舟中月夜》是清代诗人厉鹗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描写秋江夜景,像“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这样的画面,展现出空旷冷清的感觉;后两句“明月堕烟霜著水,行人今夜宿清淮”流露出漂泊在外的孤独情绪。这首诗用词简洁,情景结合,带有厉鹗作品中常见的清冷氛围。诗的前两句画出一幅空荡荡的秋江景象,水面上芦苇根延伸到远处看不见头,沙洲上落着几只大雁。诗的后两句写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和在外漂泊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诗,介绍了厉鹗途经宝应时在舟中所见月夜景色。诗中勾勒出芦根无际、雁落沙洲的秋江夜景,以及明月堕烟、霜华入水的朦胧画面。通过“宿清淮”的行程点染,烘托出清幽寂寥的氛围,既流露出漂泊在外的孤寂感,又暗含对水乡夜色的欣赏之情,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明月堕烟霜著水,行人今夜宿清淮”,将明月、霜水的清冷景色与行人夜宿的情景结合,在写景中融入羁旅的孤寂之情,让景物带有情感色彩。渲染:“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以广阔的水面、无际的芦根和稀疏排列的落雁,渲染出秋江空旷寂寥的氛围;“明月堕烟霜著水”,用朦胧的月色、轻烟与水面的寒霜,渲染出秋夜清冷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芦根渺渺望无涯”,“渺渺”写出芦根在水中延伸、一望无际的样子,“望无涯”强调视野的开阔,勾勒出秋江水面的辽远,为全诗奠定了空旷寂寥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秋夜江景的广阔与苍茫。​“雁落圆沙几点排”,“圆沙”指圆形的沙洲,“几点排”描绘出雁群降落时排列的稀疏景象,以“点”状写雁,在广阔的背景下更显渺小,衬托出环境的空旷,也暗含旅人的孤独之感,画面感强。​“明月堕烟霜著水”,“堕烟”写出明月被轻烟笼罩的朦胧,“霜著水”描绘寒霜凝结在水面的景象,月光与霜色交融,营造出清冷的氛围,为写行人夜宿做铺垫,让秋夜的寒意更具体可感。​“行人今夜宿清淮”,点明“行人”身份与“宿清淮”的处境,“今夜”强调当下的羁旅状态,在前三句的清冷景色衬托下,行人的孤独与漂泊之感更为明显,收束全诗,让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下一篇:清·黄景仁《感旧(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