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心绪":心情惆怅心绪低落,
# 阑珊:哀残。此处形容人物情绪。
"醉倚绿琴相伴住":醉后倚靠着绿绮之琴独自愁苦。
# 绿琴:绿绮琴,传说司马相如作《玉如意赋》,梁王悦之,赐以绿绮琴。后即用以指琴。
"一枕新愁":满枕新愁无处倾诉,
"残夜花香月满楼":长夜将尽花香袭人月光照遍小楼。
# 残夜:夜将尽。
"繁笙脆管":隔壁不知是谁吹奏出急促的笙歌,
# 脆管:清脆的笛声。,繁笙:谓笙声繁密。
"吹得锦屏春梦远":把我这锦屏美梦相思之情吹走。
# 锦屏:鲜艳华美的屏风。
"只有垂杨":只有这绿荫匝地的垂杨啊,
# 只有垂杨:“只有垂杨”二句:指垂杨挡住了隔壁秋千的影子。张先《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此处反用其意。
"不放秋千影过墙":不放秋千的影子越过墙头。
# 秋千:一种体育活动用具。此处代指荡秋千的女子。
清代词人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又名廷纪,字子彦、莲生,号忆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举人,两次应试礼部试均未及第,家道中落,穷愁而卒。其词上承温庭筠、韦庄,下及周密、吴文英,多表现凄凉感伤,风格清真哀艳,婉转幽深。谭献《箧中词》评其词“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并将其与纳兰性德、蒋春霖并举。著有《忆云词》《小墨林诗钞》《忆云词甲乙丙丁稿》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情言志的春愁词。上片通过“阑珊心绪”“醉倚绿琴”“一枕新愁”等描写,刻画词人春夜借酒浇愁、孤寂难眠的状态,以“残夜花香月满楼”的静景烘托愁绪之深;下片写邻院笙歌打破静谧,以“吹得锦屏春梦远”暗喻思绪被惊扰,末句“垂杨不放秋千影”以无理之怨笔,含蓄表达对邻家佳人的思恋却无法企及的怅惘。全词围绕春夜愁绪,将伤春之情与单恋之苦交织,展现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深挚愁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繁笙脆管”的邻院热闹,反衬词人独处的孤寂,以乐景写哀情,突出愁绪之深。借景抒情:“残夜花香月满楼”以清幽夜景寄托愁思,情景交融,含蓄表达难眠之苦。拟人:“垂杨不放秋千影”赋予垂杨以人的“不放”动作,实则抒写词人无法望见佳人的哀怨,无理而妙。
3. 分段赏析
上阕“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阑珊心绪”直接点明情绪低落,精神倦怠;“醉倚绿琴”以“醉”与“琴”相伴,展现孤独中借酒寄情、以琴遣怀的状态,“相伴住”三字更见无人相伴的寂寥,为全词奠定哀婉基调。“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一枕新愁”承上启下,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枕上”的沉重;“残夜花香月满楼”以细腻景物烘托:残夜将尽,花香弥漫,月光满楼,清幽之景中渗透着无人共赏的孤寂,景语即情语。下阕“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繁笙脆管”写隔墙传来的热闹乐声,听觉描写打破上阕的寂静;“吹得锦屏春梦远”以“吹”字连接乐声与梦境,暗示乐声虽美,却如春日梦境般遥远虚幻,反衬自身现实的孤独,形成感官与心理的双重反差。“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只有”强调唯一,垂杨成为情感的寄托;“不放秋千影过墙”以拟人化手法,写杨柳枝条缠绕,似在挽留秋千的影子(暗指墙外的欢乐场景),实则表现词人对墙外热闹的默默关注与内心的不舍,含蓄传递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法触及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此词体制短小而构思精巧,以“垂杨不放秋千影”的曲笔写尽单恋之苦,被评“韵趣多姿”“宛转入情”。词中深愁超越晏殊式闲愁,蕴含生命意识的觉醒,体现项鸿祚“情艳而苦,感物郁深”的风格。结句以景语作情语,含蓄蕴藉,成为全词亮点,后世称其“以无理而妙取胜”。
# 就题目所示,这首词要写听乐的感受,但实际上,整个上片写的都是主人公在墙这边的所作所为,盖词之本意,乃在于表现主人公春夜的情感流程,墙这边的自然时空和情感时空,可以看作是接受歌吹声一种心理准备,它至少保证了对歌吹的非排斥。全词很平,很淡,却很有味,那人的阑珊心绪,无人欣赏的花香和月辉,垂杨、秋千影与墙,仿佛都在诉说着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出。词的后二句,有白居易《琵琶行》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不放”二字硬将了无关系的垂杨、秋千和墙三方拉到一起,有化静为动之妙。这首词仿佛都市流行歌曲,传达的是某种意绪,而非歌词本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
# 残夜花香,月满西楼,醉倚绿琴,无人相伴。一枕新愁,心绪阑珊。而繁笙脆管,隔墙传来,使人难于入梦。结句“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含蓄地透露了诗人“一枕新愁”辗转反侧的忧郁情怀。这首小令,细腻地抒写了作者此时的情怀。缠绵委婉,意境清新,词中有画,画中寄情。
现代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惠淇源《婉约词全解》
上一篇:清·黄景仁《感旧(其二)》
下一篇:清·张惠言《双双燕·满城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