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chūn
tiào

朝代:清作者:凌廷堪浏览量:3
qīng
fěn
qiáng
西
cōng
guò
chuí
yáng
dào
huà
lóu
chūn
zǎo
shù
táo
huā
xiào
qián
mèng
rén
yuǎn
shēng
xiǎo
nián
shí
dào
yuè
yún
yǎo
fēng
lián
tiān
cǎo

译文

青楼粉墙的西面,青紫色的奔马嘶叫着穿过垂柳小道。画楼里,春天来得特别早,门前一树桃花都绽开了笑脸。从前的一幕依稀在眼前,他乘船远去,波声渐小。年关到了,越溪上空云雾迷茫,却没有他的一点音信,风雨连绵,芳草连天。

逐句剖析

"青粉墙西":青楼粉墙的西面,

"紫骢嘶过垂杨道":青紫色的奔马嘶叫着穿过垂柳小道。

# 紫骢:良马名。

"画楼春早":画楼里,春天来得特别早,

"一树桃花笑":门前一树桃花都绽开了笑脸。

"前梦迷离":从前的一幕依稀在眼前,

# 迷离:模糊。

"人远波声小":他乘船远去,波声渐小。

"年时到":年关到了,

"越溪云杳":越溪上空云雾迷茫,却没有他的一点音信,

"风雨连天草":风雨连绵,芳草连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春眺》是清代凌廷堪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以春日感怀为主题,上片描绘眼前春景,垂杨道上紫骝嘶鸣,画楼旁一树桃花含笑绽放,勾勒出明媚春光;下片抒发怀人之情,前梦朦胧,征帆远去,波声渐小,芳草与越溪的云霭相连,营造出悠远惆怅氛围。全词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将对过往的追忆、现实的感慨与未来的迷茫,含蓄地融入景色描写中。曲折含蓄、和婉工丽是其显著特点,通过景物的细腻刻画与情感的幽微表达,展现出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少赋异禀,读书一目十行,年幼家贫,凌廷堪弱冠之年方才开始读书。稍长,工诗及骈散文,兼为长短句。仰慕其同乡江永、戴震学术,于是究心于经史。乾隆五十四年(1790)应江南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例授知县,自请改为教职,入选宁国府学教授。之后因其母丧到徽州,曾一度主讲敬亭、紫阳二书院,后因阮元聘请,为其子常生之师。晚年下肢瘫痪,毕力著述十余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点绛唇・春眺》是清代凌廷堪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记梦抒怀词。全词借景抒情,曲折含蓄、和婉工丽,在春日之景与往昔梦境交织间,幽微地传达出词人对过往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恍惚迷离之感。

2. 写作手法

烘托:“人远波声小”,以“波声”烘托梦境的恍惚幽远,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女子对往昔情事的迷离之感,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首尾呼应:“云杳”呼应“迷离”,进一步强调了女子思绪的缥缈难收;“风雨连天草”呼应“一树桃花笑”,通过两种不同景象的对比,突出了分离与相会的巨大反差,更好地表现出女子的情感变化。情景交融:“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将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与词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相融合。“人远波声小”,以波声渐小暗示人已远去,景中含情,情随景生,把离别后的惆怅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青粉墙”“垂杨”“桃花”等意象,勾勒出女子所居“画楼”的清幽雅致,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词人巧用“嘶”“笑”二字,将紫骝马的嘶鸣与桃花的绽放赋予灵动之态,使画面顿时气韵流转,活灵活现地呈现出女子与情人相会时的美好场景。下片笔锋一转,描写女子与情人分别后的情状。“前梦迷离”点明上片的相会已是往昔之事,如今只能在梦境中寻觅,词人以波声烘托梦境,让梦境更显恍惚幽远,足见其造境之妙。“年时到”三句则细致刻画女子盼归的急切心情,“越溪”作为女子居所的代称,“云杳”呼应“迷离”,生动展现出她相思难禁的怅惘。“风雨连天草”与上片“一树桃花笑”形成强烈对比,将分离时的孤寂与相会时的欢愉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善于以物状人,借景抒情,使得词作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融情于景,情景相生,白描叙事间穿插哲思议论,整体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张惠言《双双燕·满城社雨》

下一篇:清·佟世南《阮郎归·杏花疏雨洒香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