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
·
xìng
huā
shū
xiāng

朝代:清作者:佟世南浏览量:3
xìng
huā
shū
xiāng
gāo
lóu
lián
chuí
yuǎn
shān
yìng
shuǐ
yáng
chūn
chóu
cuì
méi
fāng
cǎo
yún
huái
xián
liú
yīng
zhī
shàng
céng
zhī
jūn
cháng
duàn
shí

译文

杏花在稀疏的雨水中洒落在飘香的堤岸上,高楼的帘幕低垂着。远处的山峦倒映在水中,夕阳位置低垂,春天引发的愁绪压得她紧锁眉头。有关芳草的词句,有关碧云的词句,徘徊着独自思索。流莺在树枝上不曾啼叫,知道你正伤心肠断的时候。

逐句剖析

"杏花疏雨洒香堤":杏花在稀疏的雨水中洒落在飘香的堤岸上,

"高楼帘幕垂":高楼的帘幕低垂着。

"远山映水夕阳低":远处的山峦倒映在水中,夕阳位置低垂,

"春愁压翠眉":春天引发的愁绪压得她紧锁眉头。

# 翠眉:即翠黛。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称眉为“翠黛”。

"芳草句":有关芳草的词句,

"碧云辞":有关碧云的词句,

"低徊闲自思":徘徊着独自思索。

"流莺枝上不曾啼":流莺在树枝上不曾啼叫,

"知君肠断时":知道你正伤心肠断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杏花疏雨洒香堤》是清代佟世南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环境氛围,借景抒情,将女子的春愁与相思之情融入其中。上阕描绘春日杏花在疏雨中洒落在香堤上,高楼帘幕低垂,远山映水,夕阳西下,女子因春愁紧锁眉头。下阕女子低吟着有关芳草、碧云的词句,独自徘徊沉思。流莺似乎知晓女子肠断,在枝上也不啼叫。整首词通过春日景色的描绘,细腻地展现了闺中女子的春愁与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相思的词。描绘了春日闺中女子所见之景及内心思绪。通过杏花、疏雨、香堤等春景营造出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女子面对远山映水、夕阳西下,春愁深重。又以女子对芳草、碧云词句的低吟和独自思索,深化其思念之情。整首词表达了闺妇在春日里对远方之人深深的思念与春愁。

2. 写作手法

渲染:上片通过描写“杏花疏雨洒香堤”,“高楼帘幕垂”,“远山映水夕阳低”等暮春景物,渲染离情别绪,将思妇的孤寂、愁绪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展现人物的思想、神态。化用:“高楼帘幕垂”化用晏几道《临江仙》中“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的词句,突出人物的冷落、空寂,增添词作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引用:下片引用苏轼、辛弃疾、范仲淹、王实甫等诗词中关于“芳草”“碧云”的伤怀内容,概括诸多伤感离别的意境,精炼含蓄地表达思妇的春愁。拟人:“流莺枝上不曾啼”二句,赋予流莺以人的情感,想象黄莺因同情思妇而寂然无声,唯恐啼鸣惹其伤感,以拟人手法进一步渲染愁情,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杏花疏雨洒香堤”,描绘出杏花飘落、香气四溢的景象,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思妇内心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借暮春景致铺陈离情别绪。“杏花疏雨洒香堤”聚焦近景,杏花纷扬如疏落雨点,簌簌飘落于湖畔长堤,馥郁芬芳弥漫四周,为全词奠定了朦胧而缱绻的氛围基调。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自然情境往往映照出人物的精神气质,恰如苏轼在《念奴娇》中以赤壁的雄浑奇伟烘托周瑜的飒爽英姿,本词则借“杏花疏雨洒香堤”的柔美之景,巧妙映衬思妇的细腻情思。“高楼帘幕垂”化用晏几道《临江仙》中“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的意境,表面描绘湖岸绣楼帘幕低垂的静态画面,实则暗喻楼中之人的孤寂落寞。凋零的花瓣触动思妇心弦,她因满心愁绪而不愿卷起帘幕,唯恐触及室外令人黯然神伤的暮春景象。“香堤”二字既点出杏花飘落之盛,亦暗示暮春时节的到来;一个“垂”字,更将思妇内心的沉重与惆怅展露无遗。“远山映水夕阳低”则将视角拉远,勾勒出远山倒映碧波、残阳缓缓西沉的远景。暮色四合之际,思妇形单影只,望穿秋水却不见归人,眉间尽染难以排遣的春愁。“翠眉”一词,源于古代女子以螺黛画眉的习俗,为画面增添了古典雅韵,整幅上片以景传情,细腻展现人物的心境与神态。下片巧妙化用古典诗词意境,进一步刻画思妇的春愁。“芳草句,碧云辞”,在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春草与碧云常被用来寄托离情别绪。苏轼笔下“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怅惘,辛弃疾词中“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的挽留,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的凄清,以及王实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哀伤,都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淋漓尽致。作者以“芳草句”“碧云辞”凝练概括诸多伤怀意境,笔法简洁而意蕴悠长。思妇念及这些断肠词句,不禁低头徘徊,愁绪愈发浓重。“流莺枝上不曾啼”二句,则以充满童趣的想象深化愁情——词人设想黄莺亦体谅思妇的悲戚,故而敛声不啼,生怕啼鸣更添其伤心。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将思妇的哀愁烘托得愈发深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精妙的小令,情感真挚而细腻,如潺潺细流般慰藉人心。其营造出的意境清幽且凄婉,宛如一幅淡墨勾勒的山水画卷,给人以无限遐思。词人在遣词造句上极见功力,字字珠玑,句句精巧,尽显锤炼之功。风格上与纳兰词相类,婉约中透着清新之韵,恰似春日里绽放的淡雅小花,散发着独特的芬芳。词人作为满洲词客,凭借其卓越的词艺,与纳兰性德并驾齐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凌廷堪《点绛唇·春眺》

下一篇:清·谈迁《渡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