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jiàn
chūn

朝代:清作者:王鹏运浏览量:3
pāo
jìn
qián
rán
nán
mǎi
chūn
guāng
zhù
chūn
cháng
duàn
chūn
guī
chūn
néng
lái
rén
néng
lái
fǒu
cháng
tíng
luàn
shān
shù
zhǐ
yǒu
juān
shēng

译文

即使抛尽榆钱,仍然难把春光留住,我为春天饯行。可春天却默默无语,眼见春天归去,不由我伤心肠断。春天去了还会回来,可是人去之后还能回来否?夜幕笼罩长亭,杂乱的山峰无数,一片沉寂之中只听得鹃声凄苦。

逐句剖析

"抛尽榆钱":即使抛尽榆钱,

#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像小钱,称榆钱。

"依然难买春光驻":仍然难把春光留住,我为春天饯行。

# 驻:停住。

"依春无语":可春天却默默无语,

"肠断春归路":眼见春天归去,不由我伤心肠断。

"春去能来":春天去了还会回来,

"人去能来否":可是人去之后还能回来否?

"长亭暮":夜幕笼罩长亭,

# 长亭:古时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乱山无数":杂乱的山峰无数,

"只有鹃声苦":一片沉寂之中只听得鹃声凄苦。

# 鹃声:杜鹃的啼叫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饯春》是晚清词人王鹏运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围绕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内容上,词人以“饯春”为线索,借抛榆钱难留春光、春归人去的对比等,抒发内心的无奈与哀伤。写作手法上,运用象征,以“榆钱”象征钱财,突出春光不可挽留;还借景抒情,通过“长亭暮”“乱山无数”“鹃声苦”等景象,营造出凄凉氛围。上片写抛榆钱饯春却难留春光,词人无语肠断;下片将春去人去对比,以长亭日暮、乱山鹃声强化离愁别绪。这首词以精巧构思、细腻笔触,将春光易逝、人事无常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精工,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点绛唇・饯春》由晚清王鹏运所作。此词写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当时清朝末年,国内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国家山河破碎。在这种背景下,王鹏运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同时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归宿也进行了痛苦思索。他借“饯春”这一主题,含蓄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在迷茫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于是写下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怀人词。描绘了词人抛榆钱饯春却难留春光,感慨春去人去的情景,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对人事变迁的无奈与哀伤。这是一首写伤春怀人题材的词,借抛榆钱、春归、长亭乱山等景象,写出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悲叹。

2. 分段赏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在一般的饯行场景中,人们往往会设宴款待即将远行的朋友,觥筹交错间传递着不舍与祝福。然而在此处,词人却别出心裁,是为春天饯行。既没有摆下丰盛的宴席,也没有举杯共饮,而是选择了抛洒榆钱这一独特的举动。这一行为充满了新奇与趣味,更彰显出词人饯春的诚挚心意。就如同为朋友饯行时,人们总希望能尽情畅饮,以表达深厚情谊一般,词人将满树的榆钱毫不吝惜地尽数抛洒。但与为朋友饯行不同,为朋友饯行是盼望着对方一路平安顺遂,而词人抛洒榆钱,内心深处是无比渴望能够留住春天的脚步。可惜,春天的离去是自然规律,并非人力所能轻易挽留。此句中的“买”字着实耐人寻味,词人本意是想要留住春天,却偏偏用了“买”这个字,乍一看显得有些荒诞不经。但细细想来,这其实与前句提到的“榆钱”巧妙呼应。有了前面将榆荚比作榆钱的铺垫,才有了这里用“钱”去“买”春光的说法。然而,即便“花”尽了这满树的“钱财”,春天依然决然离去,终究未能被留住,这情形恰似古人所叹的“无计留春住”,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怅惘。“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此句细腻地刻画了一种无声的愁苦。春天本就是自然的季节更替,不会言语,但词人却偏要说“春无语”,这其实是他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春天离去的无奈,投射到了春天之上。真正无语的并非春天,而是词人自己。在这默默无语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言说的愁绪。而“肠断春归路”一句,则进一步将这种愁苦推向了极致,表明词人的愁苦之深,已经到了令人肝肠寸断的地步。他眼睁睁看着春天沿着归路渐渐远去,却无能为力,只能在心底承受着这份痛苦。下片更进一步深入主题,“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这句词既点明了全词的核心主旨,也将上片蕴含的深意阐释得更加清晰明了。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表面上词人是在写春天的离去与挽留,实则是借春天来抒发对人的惜别之情。年复一年,春天总是去了又来,有着固定的轮回规律。可是人一旦离去,却未必能够再次归来。这种惜别之情,正是因为春天的离去而被引发,进而在词人心中不断蔓延、加深。

3. 作品点评

这首《点绛唇・饯春》中,词人先以抛尽榆钱仍难留春光,展现出留春无果的无奈。继而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哀伤,借“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将自然循环与人世变迁对比,凸显人事不可复返的悲凉。末三句以长亭暮色、乱山叠嶂为景,渲染出荒凉凄清之境。全词以春日为依托,巧妙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深刻地流露了词人面对时光流逝、人事更迭时的无奈与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运笔凝重,境界沉郁阔大。

中国新闻学院文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周笃文《婉约词典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康有为《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下一篇:清·蒲松龄《红毛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