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zhū
lián
chū
juǎn
chù

朝代:清作者:康有为浏览量:2
zhū
lián
chū
juǎn
chù
rén
lán
gān
bèi
jiǔ
gāng
wēi
zuì
cuì
piāo
líng
qiū
xiǎo
fēng
chuī
duò
héng
táng
kàn
huā
xīn
zhuì
fěn
líng
xiāng
guǒ
shì
shuí
xiāng
sān
shí
liù
bēi
fēi
míng
zhāo
yán
nán

译文

记得当时珠帘刚刚卷起,自己独自倚靠着栏干,昏昏沉沉已有几分醉意。荷叶飘零沙沙乱响仿佛悲惨地自言自语,无情的晓风把它们吹落在横塘路上。词客看花心中愁苦不已,荷花坠落香气飘零,究竟是谁把荷花弄得这样凄惨。处处池塘飘洒着细雨,明朝荷花的颜色啊将难恢复旧日容颜。

逐句剖析

"记得珠帘初卷处":记得当时珠帘刚刚卷起,

"人倚阑干":自己独自倚靠着栏干,

"被酒刚微醉":昏昏沉沉已有几分醉意。

# 被酒:犹言中酒、醉酒。

"翠叶飘零秋自语":荷叶飘零沙沙乱响仿佛悲惨地自言自语,

# 翠叶:指荷叶。

"晓风吹堕横塘路":无情的晓风把它们吹落在横塘路上。

# 横塘路:地名,在苏州。

"词客看花心意苦":词客看花心中愁苦不已,

"坠粉零香":荷花坠落香气飘零,

# 坠粉:指荷花零落。

"果是谁相误":究竟是谁把荷花弄得这样凄惨。

"三十六陂飞细雨":处处池塘飘洒着细雨,

# 三十六陂:极言水塘之多。

"明朝颜色难如故":明朝荷花的颜色啊将难恢复旧日容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是晚清康有为创作的一首咏怀词。该词上片通过描绘词人借酒消愁的形象,将内心情绪投射于景物之上,暗写变法失败后他艰难的境遇与孤寂心境;下片先由写景自然过渡到情感抒发,直接倾诉了词人内心的苦闷,深入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梁鼎芬上奏弹劾李鸿章,触怒了权贵,被降五级调用。在这仕途不顺、内心悲苦之际,他挥笔写下《蝶恋花·题荷花画幅》一词,将家国之忧和个人身世之悲都寄托于词中。同年冬天,梁鼎芬从京城回到广州。此时的他,满心凄凉,处境落魄。好友康有为得知他的遭遇后,感同身受,和了这首《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词,试图以此慰藉友人那孤寂、艰难的处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怀词,通过描绘珠帘初卷、人倚阑干、翠叶飘零、晓风吹坠等秋日残荷之景,,以及词客看花时内心的苦涩,营造出一种凄清、落寞的氛围,体现了词人深沉的哀伤与孤寂。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悲叹。

2. 写作手法

​​拟人​​:“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秋自语”将秋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秋天在自言自语,生动地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寂静,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设问​​:“果是谁相误”运用设问的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词人借残花堕粉零香之景,发出对造成这种美好消逝的原因的疑问,强化了内心的痛苦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直抒胸臆​​:“词客看花心意苦”“心意苦”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痛苦,直截了当地抒发情感。联想:“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词人看到眼前落花飘零的景象,联想到未来花朵在风雨侵袭后颜色不再鲜艳的情景。“三十六陂”是池塘众多的地方,细雨飘落,花瓣会随着风雨飘落、凋零,从而联想到明朝花朵的颜色难以保持现在的娇艳。这种联想拓展了时间维度,加深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起兴:“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坠粉零香”描绘了花朵凋零、香气消散的景象,由花的衰败想到词人自身遭遇的不幸或理想的破灭。花原本是美好、娇艳的象征,如今却坠粉零香,就像词人曾经的美好期望或理想无法实现。这里通过花的遭遇兴起词人内心的痛苦和迷茫,表达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追问。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由景入情,景中自含凄苦之意。“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试想,那珠帘刚刚卷起,微醺之人倚着栏杆凭栏眺望。“记得”二字,点明这是往昔的情景,可如今仍历历在目。“初卷”对应下文“晓风”,点明了时间,而微醉之人倚栏的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此处时间、地点、人物、景色、情感一应俱全,虽写得简洁概括,却蕴含着无尽韵味。开头已然透露出伤感之情,接下来便是纯粹写景的语句:“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这一景象便是从“人倚阑干”延伸开来的,是他目力所及之处。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残荷败叶,荷叶飘零而下,被晓风吹落在塘边小径,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秋日里的飘零之苦。“横塘路”一词,用典却不露痕迹,其中寄托着失欢失意等诸多难以言表的苦情。因为荷叶凋零后的横塘路满是落叶,佳人难以再次至此,那种失落、孤寂、幽独之感便自然融入这景色之中。下片“词客看花心意苦”,承上启下,直接道出情怀。“词客”与上片倚栏之人相呼应。“心意苦”可谓点睛之笔,表明全词都在抒发这份难以言说的苦情。这种情感在上片借落叶已有隐隐约约的体现,但意犹未尽、情犹未了,所以此句明确点明,并将情感引入更深层次的刻画。“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从残叶写到残花,词客面对这残败之景,不禁生出“谁相误”的遐想,是人耽搁了花期,还是花期耽误了人?这般惊人的疑惑、难解的思绪,将词客内心的苦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再进一步深入,以虚写之法展开:“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三十六陂”再借典故烘托,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未来,想象明日处处荷塘,在细细雨丝飘落之下,处处凋零破败。“颜色难如故”,将惜花、怜花、怨花等诸多凄苦之情一一道尽。这是推开一笔去写,借着虚构的景象作结,让“苦”字更加饱满,读来悠然不尽,引人遐想,激发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息,而且越到后来,越令人悲哀、绝望,只觉一种遗憾将永远无法弥补,且时间越长,越是创痛深巨。结尾二句,实是大巧若拙、意重力厚的佳句,读之百感苍茫、低回无已。……词中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叹,对人生机遇错失的惋惜等等意绪,也是足堪令不同经历的读者各取会心而加以反复咏吟的。

不详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副编审、《外国文艺》杂志副主编沈维藩《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袁枚《明皇与贵妃》

下一篇:清·王鹏运《点绛唇·饯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