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眼注":泪水倾泻,
# 注:倾泻。
"临当去":临近应当离去的时候,
# 临:面临,遭遇。
"此时欲住已难住":这个时候想要留下来却已经难以留下。
# 欲:想要,希望。
"下楼复上楼":一次次下楼,又一次次上楼,
# 复:又。
"楼头风吹雨":楼头上刮着风,下着雨。
"风吹雨":刮着风,下着雨,
"草草离人语":离别的人匆匆地说着话。
# 离人:分离的人。,草草:杂乱纷纭。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中刻画了一对恋人在分别时刻的种种表现,通过对人物情感、动作及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恋人之间难分难舍的深情以及离别带来的痛苦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双关:“此时欲住已难住”,既指泪水不受控制地流淌,又指离人即将离去,挽留已无可能,一语双关,将主人公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不舍,从情感的宣泄到现实的无力,多层次地呈现出来。衬托:“楼头风吹雨”,描绘楼头风雨交加的景象,用风雨的凄清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悲伤与凌乱,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离别时的哀伤氛围。渲染:“楼头风吹雨”及“风吹雨”的反复表述,是环境渲染。风雨交加的场景本就自带凄凉、萧瑟之感,而将其置于楼头这一离人告别的特定地点,更是强化了这种氛围。“风吹雨”的反复出现,让凄凉的氛围层层递进,进一步烘托出离人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上阙:词作开篇,“泪眼注”三字直击人心,使人不禁心生疑惑:究竟是为了谁,又因何事,竟至于眼泪如倾盆之雨般落下?读者继续探寻,方如梦初醒,原来一切皆因“临当去”。此处“临当去”所传达的,并非即将启程或已然离去的状态,而是两人正处于面对面道别的这一关键时刻!的确,无论是即将远行的一方,还是送行之人,都难以抑制夺眶而出的泪水,而“此时欲住已难住”一句,更是一语双关,既像是在延续前两句,诉说着泪水不受控制的状态,又仿佛在喟叹,离人已注定离去,挽留已然徒劳。下阕:“下楼复上楼”短短五字,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送别的具体过程。这简单的两个动作,却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将自身融入词中主人公送别的脚步之中。而“楼头风吹雨”这一环境描写,以及“风吹雨”三字的反复强调,为这幅充满离情别绪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凄凉的色调,也多了几分无可奈何的意味。然而,就在这难解难分、悲痛欲绝的时刻,即将分别的恋人却无法尽情倾诉彼此的深情厚意,心底的千言万语最终只能化作“草草离人语”。末句中的“草草”二字,与开篇的直抵人心截然不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深意。究竟是行程紧迫,致使他们只能仓促话别?还是因为两人之间的眷恋太过深沉,从而产生时光飞逝的错觉?亦或是此时双方的心情过于纷乱,以至于言语失去了条理?
4. 作品点评
朱彝尊在清代词坛影响深远,其提出的“清空”“醇雅”等诗歌理念,涤荡了明词存在的诸多弊病,进而形成了精巧工整的创作风格。这首小令,细腻入微地描绘了恋人分别时的场景,词中所蕴含的眷恋深情,化作行行热泪,仿若骤雨倾注。
上一篇:清·朱彝尊《减兰·犀梳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