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ōng
yáng

朝代:清作者:姚鼐浏览量:2
qīng
fān
guà
bái
yún
lái
zhào
zhòng
liú
tiān
dào
kāi
yuè
jiāng
shēng
qiān
shēn
tóng
dào
shè
jiāo
tái

译文

一叶扁舟和白云一样轻快,划破水中的蓝天,沿江疾驶。五月的江水声伴随着千里而来的客人,在深夜一同到达射蛟台。

逐句剖析

"轻帆挂与白云来":一叶扁舟和白云一样轻快,

"棹击中流天倒开":划破水中的蓝天,沿江疾驶。

# 天倒开:水中的天空倒影。,棹:船桨。

"五月江声千里客":五月的江水声伴随着千里而来的客人,

"夜深同到射蛟台":在深夜一同到达射蛟台。

# 射蛟台:地名,在枞阳长江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抵枞阳》是清代诗人姚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两句写行船江上的情景,轻帆伴云、棹击江心,展现江天壮阔之景;后两句点明时令与游子身份,江水声伴随五月暑气展现旅途艰辛,并借射蛟台典故含蓄表达思乡情愫。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江行夜景,展现出轻快明朗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姚鼐诗文双绝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学者

姚鼐(1732~181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又以“惜抱”为号,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姚鼐少尤以古文名世,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其论文倡义理、考据、辞章合一,并倡阳刚、阴柔之说,以区分文章风格。诗作涉及咏史、怀古、感怀、赠答、题画、山水、田园等方面,且众体兼备,五古高雅,七古华贵,七律工力甚深,兼盛唐、苏东坡之胜,五律偏向王维、孟浩然一派。主要作品有《述庵文钞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过天门山》等。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姚鼐从京城返回安徽枞阳的途中,当时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考中进士后返乡探亲之际。作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此时已确立“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的文学主张,诗里“棹击中流”的意象,正与他刚健的文风相互呼应。而射蛟台这一历史文化地标,因承载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射蛟的典故,成为诗人寄托乡愁的具体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乘舟夜归安徽枞阳,展现了轻帆疾行、江天壮阔的画面,以及深夜抵达射蛟台的经历,含蓄表达思乡情愫。

2. 写作手法

白描:“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以白描手法写景物,“轻帆”写出了船帆的形态特征,“白云”限定了背景的高远开阔,“棹击”“天倒开”则写出船桨击打,水面晃动,倒映的天空仿佛也随之翻转开来的奇妙画面,不依赖浓墨重彩的烘托,仅以核心意象与精准动作就表现出“一叶轻舟破江天”的画面。意象组合:“轻帆挂与白云来”句中勾勒了轻帆与白云交叠在一起的画面,仿佛船不是在水面行进,而是随着白云一同飘来;“五月江声千里客”句中描写了江水流动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通过白云、轻帆、江声等自然意象的组合,共同勾勒出一幅兼具静谧与灵动的江上画卷。用典:“夜深同到射蛟台”巧妙化用了汉武帝射蛟的典故: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曾在浔阳江亲射江蛟,彰显帝王豪情与勇武。诗人此处化用这个典故,是将当下“夜深同到”的场景与千年前的帝王故事相关联,表达归乡的迫切与欣慰。比喻:“轻帆挂与白云来”一句以“轻帆”比拟白云,船与云连在一起,仿佛船不是在水面行进,而是随着白云一同飘来,暗喻归舟轻捷之态。​

3. 分段赏析

“轻帆挂与白云来”一句描绘了行船而来的远景。“轻帆”点明了行船的轻快,“白云”则勾勒出天空的澄澈高远。一个“来”字,将船与云连在一起,仿佛船不是在水面行进,而是随着白云一同飘来,暗喻归舟轻捷之态。​“棹击中流天倒开”展现了行至江心时的奇景。“棹击”写出了船桨拍打水面的动作,充满了力量感;“中流”点明了船所处的位置是江心。“天倒开”是此句的妙笔,船在水中行进,水面倒映着天空,随着船桨的击打,水面晃动,倒映的天空仿佛也随之翻转开来。这一描写既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能清晰倒映天空,又通过奇特的想象,尽显豪迈气魄。​“五月江声千里客”一句点明时令与游子身份。“五月”点明了行船的时节,“千里客”道出了诗人远行游子的身份。仿佛这绵延千里的江声都在陪伴着远行的自己,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旅途中的艰辛。​“夜深同到射蛟台”交代了抵达的时间与地点。“夜深”点明了抵达枞阳的时间是深夜,与诗题“夜抵”相呼应。“射蛟台”是当地的一处古迹(传说汉武帝曾在此射蛟)。这句借射蛟台典故收束全篇,“夜深”与“同到”强化了归乡的迫切与欣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姚鼐的五首巅峰诗作之一,与《赠戴东原》《榆中》等作品一同彰显了他的诗学成就。清代的张裕钊评价它“得唐人三昧而不失宋人气骨”,近代的钱钟书则称此诗“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作为桐城派诗文理论的实践范本,该作被姚鼐收入自编的《古文辞类纂》,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丘逢甲《山村即目》

下一篇:清·郑燮《盆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