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西风夕照中":这一边的两座山峰沐浴在夕阳中,
# 夕照中:沐浴在夕阳中。,风:一作峰。
"断云东岭雨蒙蒙":而另一边的东岭却截住阴云,在阴云的环绕中,那儿正下着蒙蒙细雨。
# 断云:断裂之云。郑思肖《咏制置李公蒂》云:“仰面青天哭断云。”
"林枫欲老柿将熟":枫树的叶子快要变红,柿子也快要熟透了,
# 将熟:快要熟透了。
"秋在万山深处红":在这万山深处,看到秋天已来临了。
晚清诗人、教育家
丘逢甲(1864~1912),晚清诗人、教育家。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署仓海君、南武山人,台湾彰化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曾讲学台中、台南各书院。甲午战争起,督办团练抗击日军,兵败内渡广东,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副议长等职,民国成立后赴南京,被举为参议员。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悲壮苍凉,接近杜甫、陆游、元好问,为近代诗界革命派大家。丘逢甲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梁启超赞誉其为“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这首诗描写了西峰残阳的明艳、东岭云雨交织的朦胧和焦山林细节,展现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秋日画卷。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角西峰夕照中,断云东岭雨蒙蒙”,将西边夕照辉映与东边雨云笼罩、小雨未停的气候状况进行对比,生动地展现出一山之中气候不齐的自然奇景,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寓情于景:“秋在万山深处红”,赋予“秋”以形色,使秋色变得赏心悦目。这既展现出山村秋景的绚丽多彩,也寄托了诗人对山村秋色的赞美与热爱,在秋景中融入了内心的愉悦与欣喜。
3. 分段赏析
首句“一角西风夕照中”,以“西风”点明时令,秋风萧瑟中透出暮色苍茫,“一角”二字既限制了视野范围,又暗示了画面局部的精致感,夕照与西风交织,营造出秋日黄昏的静谧与苍凉。次句“断云东岭雨濛濛”,笔锋陡转,东岭之上断云飘散,细雨濛濛,与前句的晴朗夕照形成鲜明对比,由近及远,由明转暗,暗合秋日天气多变的特点,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动态美。第三句以“林枫欲老”写枫叶渐染秋色,却未全红。“欲”“将”二字,枫叶“欲老”而非“已老”,柿子“将熟”而非“全熟”,二字点出物候的微妙分寸,枫叶未至枯黄,柿实尚存青涩,恰是红得最鲜活、最耐品味的刹那。“柿将熟”则点出柿子由青转黄、渐趋成熟的物候特征,两物并置,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味,暗喻时光流转、生命将熟未熟的微妙状态。“未全然”的秋色,既无暮秋的萧瑟,亦无深冬的凋零,唯余生机盎然的暖意,令人观之欣然,而非徒生感伤。末句“秋在万山深处红”尤为精妙,全在“秋”字的化虚为实。秋本无形无色,若直言“秋叶红”或“枫柿红”,虽平实却失之呆板。而诗人独以“秋在万山深处红”作结,将枫、柿、山川尽数纳入“秋”的怀抱,既避开了实景堆砌的琐碎,又赋予“秋”以形色与温度。这一字之用,恰似棋局中的妙手,既统摄全局,又留白生韵,令无形的季节化作可触可感的诗意。而以“万山深处”的“红”作结,将秋的意蕴推向极致,这“红”既是枫叶、柿实的色彩,更是秋意浸染山川的象征,虚实相生,意境开阔,令人联想到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壮美画卷。
上一篇:清·王夫之《雨余小步》
下一篇:清·姚鼐《夜抵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