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星耿耿逼人寒":逼人的寒气耿耿的星光,
# 耿耿:明亮的样子。
"清漏丁丁画角残":漏声丁丁角声悠悠夜正长。
# 画角残:军中画角声音凄惨。,丁丁:滴漏声。,漏:见黄景仁七绝《癸巳除夕偶成》注。
"客泪久从愁外尽":他乡为客愁多泪已流尽,
# 客泪久从愁外尽:意为自己老泪纵横,随着无边无际的寒夜和悲苦已经流尽了。
"月明犹许醉中看":醉眼朦胧只见窗外月光。
# 醉中看:看见月亮朦朦胧胧,如同醉后看月。
"栖乌绕树冰霜苦":绕树乌鸦风霜凄苦无栖处,
# 栖乌绕树: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意为自己有家难回。
"哀雁横天关塞难":横空哀雁关塞艰难向何方。
# 哀雁: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哀,云外惊飞四散哀。”以哀雁比喻人民流离失所。
"料得故园今夜梦":遥想故园亲人今夜之梦,
# 故园今夜梦:指故乡妻子的梦境。
"随风应已到长安":定然是随风来到我身旁。
# 长安:代指当时京城北京。此二句系运用杜甫《月夜》纯从对面写去的手法。
清代诗人
宋琬(1614~1673?),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宋琬诗在清初颇有名,钱谦益称之为“诗人之雄”,王士祯将他与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其诗作前期以感时伤事、暗寓故国之思为主,中期多激楚之音,后期以写哀为主,感愤苍凉。沈德潜以“雄健磊落”概括其诗风格。《写哀》《狱中对月》《晨星叹》《埋忧》《听钟鸣》《悲落叶》等为其佳篇。著有《安雅堂诗》《安雅堂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狱中对月》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生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抒发了蒙冤受屈后的孤凄之苦、愤懑之情,以及对故园亲友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联主要是实写。诗人通过描写疏星、清漏、画角等实景,描绘出狱中深夜寒冷、寂静、凄凉的氛围。诗人在狱中因愁苦而流泪,以及醉中看月的情景,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被囚禁的痛苦和无奈。颈联和尾联以虚写为主。诗人借“栖乌绕树”和“哀雁横天”的景象,并非眼前实景,以及想象中哀雁南飞却被关塞阻拦的情景,来比喻自己在狱中遭受的苦难和有家难归的困境。诗人想象故园亲人今夜会梦到自己,梦境随风来到自己所在的囚禁之地,通过想象中的梦境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疏星耿耿”既绘星光幽冷,又暗扣狱中对月情境,稀疏星子在月光映照下清冷闪烁。“逼人寒”既点明深秋深夜的彻骨寒意,又外化内心凄苦,“逼”字生动传递出寒意与愁绪的侵袭感。“清漏丁丁”以清晰漏声凸显夜静人寂、愁思难眠,声声敲打心门;“画角残”则以呜咽哀鸣之音,暗喻夜深时分,渲染狱中凄冷氛围。两句诗情景交融,将狱中悲愁、思乡怀亲与人生坎坷尽诉笔端。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景托情,勾勒夜深难寐之境。“疏星耿耿”既绘星光幽冷,又暗扣狱中对月情境,稀疏星子在月光映照下清冷闪烁,不着“月”字却处处显月。“逼人寒”三字双关,既点明深秋深夜的彻骨寒意,又外化内心凄苦,“逼”字生动传递出寒意与愁绪的侵袭感。“清漏丁丁”以清晰漏声凸显夜静人寂、愁思难眠,声声敲打心门;“画角残”则以呜咽哀鸣之音,暗喻夜深时分,渲染狱中凄冷氛围。颔联借态抒情,尽显冤苦之深。写“泪”,言久陷牢狱,辛酸泪水随愁苦流尽,实则以“尽”衬愁之无尽,泪之不止;写“醉”,借酒浇愁却愁上加愁,醉眼朦胧望月,既是醉态更是泪态,将满腹冤屈诉与明月。“泪”引“醉”,“醉”促泪涌,诗人以流泪、酒醉之态,含蓄深沉地展露悲苦衷肠,同时借醉中望月,自然引出后文思绪延展。颈联借喻言情,道尽处境艰难。借“栖乌绕树”化用曹诗意象,曹操叹栖鸟无依,诗人更进一层,写乌鹊在冰霜中无处可栖,暗喻自身深陷囹圄的困苦;以“哀雁”喻己,失群之雁欲归而关塞阻断,恰似诗人流落异乡、有家难回。“栖乌”“哀雁”自带悲怆意味,“冰霜苦”“关塞难”既状狱中艰辛,又诉蒙冤怨愤,情寓景中,意味深长。尾联寄思抒情,倾诉对家人的深切想念。诗人狱中望月见雁,思绪飞越关山。不直言思乡念亲,却说家人今夜梦中应至,曲折委婉。“故园”“长安”两地呼应,更显思念深切,情真意切,韵味悠长。全诗以月为引,情景交融,将狱中悲愁、思乡怀亲与人生坎坷尽诉笔端,浑然天成,动人心弦。
4. 作品点评
《狱中对月》以“对月”为引,淋漓尽致地展现被囚者内心无尽的悲愁,以及对故园亲人浓烈的思念。诗中借明月引出栖乌、哀雁等意象,巧妙地抒发人生之路的坎坷与艰难。紧扣诗题,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铺陈叙事,字里行间皆饱含怨愤之情。诗人精选典型景物,善用精妙比喻,细腻描绘,合理想象,使得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具感染力,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清·吴伟业《一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