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越亡吴计已行":辅助越王勾践雪耻图存,终于灭亡了吴国,
# 行:一作成。
"论功何物赏倾城":要是论功行赏的话,怕倒是要数那“一见倾人城”的美人计了吧?
# 倾城:多用“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何物:一作也合。
"西施亦有弓藏惧":西施同样惧怕兔死狗烹的命运,
# 弓藏:比喻功臣受害。
"不独鸱夷变姓名":并非只有范蠡需要隐姓埋名避祸。
# 鸱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的别号。
明清时期文学家,“江左三大家”之一
吴伟业(1609~1671?),明清时期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别号灌隐主人、大云居士,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官至左庶子。弘光时任少詹事。入清后,官至国子祭酒。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其诗众体皆工,题材多样。律诗沉博工丽,格调正大,音节谐和,缠绵真挚而不失雄健,兼有杜甫、李商隐的神髓;七言歌行最为后人称道,善于将色泽浓丽的笔法融汇于铺叙之中。其诗在格律上广泛学习前人,形成自身特色,世称 “梅村体”。代表作品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二首》《永和宫词》《圆圆曲》等。另有诗文《梅村家藏稿》、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等。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咏西施随范蠡泛舟隐居的典故,突破传统将女性视为“祸水”的偏见,转而赞颂西施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并揭露统治者功成后猜忌功臣的丑恶本质。
2. 写作手法
设问:“论功何物赏倾城”表面是询问西施的封赏,实则暗含反讽,西施以“倾城”之貌成就“霸越亡吴”大计,却无实际功名可酬。此问不答自明,暗示统治者对功臣的漠视。设问承接首句“计已行”的既定事实,转折引出对赏罚不公的质疑,为后文“弓藏惧”的结论埋下伏笔。用典:“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倾城”化用《汉书·外戚传》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之典,强调西施以色倾国的工具性。典故暗指她虽有功却仅被视为美色符号,非独立功臣。“弓藏”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喻功臣兔死狗烹。诗人将范蠡的遭遇延伸至西施,揭示女性在政治中同样面临鸟尽弓藏的结局,突破“红颜祸水”的传统史观。
3. 分段赏析
首句“计已行”三字,无疑宣告了谋略的成功。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这一大业中功不可没,越国对她本应论功行赏。第二句在首肯其功绩之外,更以设问引人深思:这盖世功勋,该当何赏?此一问,不仅使诗意跌宕,更在读者心间掀起波澜。第三、四句作答,并点明题旨。相传西施出身“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在勾践携其归越后,结局众说纷纭:一说被越王夫人沉江,一说则与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缘由何在?“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洞见精辟,直指核心。“亦有”与下文“不独”形成互文对照,鲜明地道出诗人的见解:以聪慧闻名于世的西施,在牺牲自我拯救故国之后,必然如范蠡般识破越王的阴鸷,必然怀着同等深刻的“弓藏”之惧——为避免功高震主、沦为统治者权力欲望的牺牲品,她唯有作出与范蠡相同的选择:变名易姓,遁迹江湖。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突破了女人误国的陈腐史观,见解精辟,感慨深婉,行文迂回,具有“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清·宋琬《狱中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