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万壑引长风":群山万壑间长风浩荡,
# 壑:两山之间的谷地。
"透林皋、":穿透高处的密林、
# 林皋:高处的森林地带。
"晓日玲珑":拂过清晨空明的日光。
# 玲珑:空明。形容晓日,因此时日光尚不强烈。
"楼外绿阴深":楼阁外绿荫浓密,
"凭栏指点偏东":倚栏远眺东方尽头。
# 偏东:东方尽头。
"浑河水、":浑河的水、
# 浑河:即永定河。原名浑河,康熙时更名。源出山西,称桑干河。
"一线如虹":如一道长虹蜿蜒。
"清凉极":清凉沁透山谷,
"满谷幽禽嘹唳":幽禽啼鸣声回荡,
# 嘹唳:一作“啼啸”。
"翠霭溟濛":冷雾弥漫天地苍茫。
# 翠霭:一作“冷雾”。
"任海天寥阔":置身这海天辽阔之境,
"飞跃有无中":仿佛身心皆可凌空飞跃 。
# 有无中:一作“此身中”。
"云容":云影变幻。
"看白衣苍狗":如白衣苍狗,
# 白衣苍狗:亦作白云苍狗,风云变幻之谓也。苍狗,原指黑色的狗。
"无心出、":无心聚散、
# 出:一作“者”。
"变化虚空":自在流转于虚空。
# 变化虚空:也是形容变化无穷的云。
"细草络危岩":细草攀附陡峭山岩,
"岩花秀妩日承红":岩畔野花在日光下绽放红艳。
# 妩:一作“媚”。
"清风阁":清风阁,
"高凌霄汉":高耸入云霄,
# 高凌霄汉:形容清风阁建在高处。
"列岫如童":四周群峰如童子环立。
# 列岫如童:意为从清风阁上望去,众山像一个个童子。
"待何年归去":待到他年归隐于此,
"泉石各疏慵":你我再笑谈争锋、共论豪情 。
# 泉石各疏慵:一作“谈笑各争雄”。
清代诗人
顾太清(1799~1876?),清代诗人。姓西林觉罗氏,本名春,字子春,又字梅仙,号太清,别号云槎外史,满洲镶蓝旗人。幼时家变养于顾氏,后为贝勒奕绘侧福晋。顾太清工诗好词,与纳兰性德同为满洲杰出的文学家。其词深受周邦彦影响,词风深稳沉着,音律谐美,主要通过纪游、咏物,表现其欢乐与哀伤。著有诗集《天游阁集》、词集《东海渔歌》,另著有小说《红楼梦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是一首清代顾太清创作的写景抒情词作。介绍了清风阁气的势与周围风光,抒发词人登山临水的欢愉,尽显审美愉悦与对清风阁风光的赞叹。
2.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奠定全词的雄浑基调。“群山万壑引长风”以突兀笔势切入,如天风海雨般扑面而来。“群山万壑”从视觉上极写西山的巍峨连绵,“引长风”则从听觉与动态上赋予画面以张力,仿佛群山万壑是长风的“引子”,瞬间将读者带入苍茫壮阔的山水画卷。此句奠定全词雄浑豪迈的底色,暗合阁名“清风”的宏大气象。“透林皋、晓日玲珑”笔锋一转,聚焦清晨的柔和景致:晨光穿透林木(林皋),细碎的光斑如玲珑水晶洒落,天边朝阳渐次升起,光影的变化中见出时间的流动。紧接着“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点明楼阁方位,“绿阴深”的静谧与“指点偏东”的动态相衬,画面中隐含词人登楼赏景的身影,自然引出下文的远眺。“浑河一线长虹”将视角推向极远处,浑河如银线蜿蜒,化动为静,恰似“长虹卧波”,尽显江河的绵长柔美;“满谷禽鸣,雾溟濛”则从听觉与视觉双重维度渲染山间的清幽,禽鸟啼鸣打破寂静,雾气溟濛模糊了天地边界,使画面兼具灵动与朦胧之美。上片通过“群山—林皋—楼阁—远河—山谷”的空间转换,完成了从造势到绘景的层次递进。下片从远眺转为仰望。“云容。看白衣苍狗”化用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典故,以云卷云舒的瞬息万变,暗喻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起伏。这一慨叹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词人对现实的哲思,为下片注入深沉的历史感与人生体悟。“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聚焦阁边细节:细草攀附危岩,以柔弱之躯对抗陡峭山势,尽显生命的坚韧;岩花在阳光下灼灼绽放,红得热烈张扬。两种意象形成对比,既展现自然的生机,也暗含词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哲思,与上片的“长风”“危岩”形成刚柔相济的张力。“登临好,且休论今古,俯仰豪纵”直言登临高处的畅快感,词人抛开古今兴衰的沉重,以“俯仰豪纵”的姿态拥抱自然,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云海中形态各异的童子”,这种充满童趣的想象,将山水之美转化为纯粹的审美愉悦,凸显词人超然豁达的心境。结尾“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笔锋陡转,从自然之境落入人间情怀。词人盼与丈夫“归去”同栖于此,延续“谈笑争雄”的闺中雅趣,将豪迈情志与夫妻深情融为一体。“归去”二字既呼应“登临”的居高临下,又暗含“归隐”的人生理想,语言通俗而情致深婉。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将写景与抒情巧妙融合。尽管词中“待何年归去”一句隐约透出些许凄凉沧桑之感,但整体洋溢着登山临水的畅快感,且意境雄浑开阔,在顾太清的词作中别具特色。
上一篇:清·宋琬《狱中对月》
下一篇:清·陈维崧《虞美人·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