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沟南望尽尘埃":从芦沟向南望去尽是尘埃,
"木脱霜寒大漠开":树木落叶,霜寒降临,大漠敞开。
# 大漠:泛指北方广阔的平原与沙漠。,木脱:树叶脱落。
"天海诗情驴背得":在天海之间的诗情是在驴背上获得的,
# 驴背得:据《全唐诗话》载:唐郑綮善为诗,他任宰相时,有人问他近来有无新作,他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即为此句之本。
"关山秋色雨中来":关山的秋色在雨中到来。
"茫茫阅世无成局":茫茫然经历世事却没有形成好的局面,
# 阅:经历世事。
"碌碌因人是废才":庸庸碌碌依靠别人的人是废才。
# 因人:依附于人。,碌碌:平庸。
"往日英雄呼不起":往日的英雄呼唤不起来,
"放歌空吊古金台":放声高歌徒然凭吊古代的金台。
# 金台:即黄金台,故址在河北省东南,相传为旧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曾置千金于上,以招揽天下贤士。
清代诗人,“性灵派三大家”之一
张问陶(1764~1814),清代诗人。字仲冶,号船山、蜀山老猿、药庵退守。遂宁(今属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等职。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辞官后寓居苏州虎邱山塘。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他写诗、论诗都主张真性情、有个性,反对刻意新巧、模宋规唐。其纪游、写景、题画之作成就较突出,后期诗歌关心时务、民生,超越了以往性灵派诗人只表现个人才情、抒写一己悲欢之褊狭,得老杜沉郁顿挫之风。《晚晴簃诗话》称其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著有《船山诗草》《船山诗草补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芦沟所见之景,营造出一种气势阔大且格调沉雄的氛围,表达出诗人胸怀壮志,渴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引用:“天海诗情驴背得”此句引用《全唐诗话》典故,在《全唐诗话》中记载,唐代诗人郑綮有“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的言论,这一典故反映了特定情境下诗人获取创作灵感的方式。而本诗作者在“天海诗情驴背得”一句里,借助这一典故,将自身置于类似情境之中。在面对芦沟关山中壮阔的“天海”之景时,诗人如同郑綮在驴背上获得诗思一般,诗兴大发,灵感泉涌。正衬:“茫茫阅世无成局,碌碌因人是废才”的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内心潜藏的壮志。尽管诗人表面上是在感慨自己一事无成,但正因为内心有着高远的志向,渴望有所作为,才会对自己当下的境遇感到不满和无奈。这种看似消极的感慨,实则衬托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使诗人的壮志在这种自我否定式的抒情中更加凸显,展现出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芦沟南望尽尘埃,木脱霜寒大漠开”描绘芦沟秋色,尽显“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之势。诗人紧扣深秋时令特点,着重渲染北方秋景的空旷与萧索。芦沟南望,尘埃弥漫,旷野无垠,在这广袤的天地间,个体显得如此渺小,微不足道。然而,渺小个体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若不努力实现,便会于自然中悄然消逝。此联颇具曹操《观沧海》的意境,隐含着诗人对个体存在的深刻认知。深秋时节,霜寒叶落,一片凋零之态。这严酷的自然环境,恰似诗人所处的冷漠社会环境。颔联“天海诗情驴背得,关山秋色雨中来”写关山中的风雨秋景触发诗人诗兴,使其触景生情,诗思泉涌。“天海诗情驴背得”一句,巧妙引用《全唐诗话》中的典故。此联在整首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首联写景向颈联抒情的过渡与转接。颈联“茫茫阅世无成局,碌碌因人是废才”中,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前半句,诗人感慨良辰虚度,功业未就,饱含着怀才不遇的忧愤。后半句,则抒发了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此联抒情与首联写景紧密相连,“木脱霜寒”的秋景,正契合诗人“人生在世不如意”的凄凉身世之感;而原野的开阔,又衬托出诗人志向的高远与抱负的宏大;旷达且悲凉的秋景,与诗人豪迈又略带凄凉的心境相互呼应。尾联“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台”将颈联所表情感推向高潮,借古事进一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却又渴望如英雄般建功立业的情怀。若说颈联是触景生情,此联则是因事抒情。诗人凭吊古代黄金台,忆起礼贤下士的君主与因此崭露头角的英雄。往昔郭隗、乐毅等英雄已作古,自己无缘与之并肩;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亦不再,自己难享其惠。诗人呼唤的是已逝古人,燃烧的却是自己那颗忧愤难平之心。这是生不逢时之士的悲歌,既展现出以古代英雄为楷模的雄心,也隐含着对不识贤才统治者的不满与讥讽。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诗思辽阔的展开,构建出深远阔大的背景,尽显豪迈强健的气势,兼具迫切的现实感与深刻的历史感。开篇以写景起笔,细腻勾勒景致,随后顺势触景生情,直抒内心悲慨,手法灵动多变,结构轻巧灵活。诗人巧妙地将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把怀古与述怀自然交融,使得北方雄浑壮阔的原野风光、萧索荒凉的深秋之景,与凭吊者的慷慨悲歌,以诗意的方式融为一体,毫无拖沓之感,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极具艺术感染力。
# 这首诗写景索寞苍凉,抒情悲怆沉咽,于自嘲自讽中透露出壮志未酬和寄人篱下的牢骚与不平。篇末言志,借思古之幽情,抒怀才不遇之襟怀,言尽而意未尽,余韵悠然。
安徽师范大学原教授曹光甫《古诗观止》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南歌子·古戍》
下一篇:清·郑板桥《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