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zhēng
míng
shān
shuǐ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píng
lán
céng
kōng
kuò
qià
shén
shǔ
sōng
yīn
lǎo
diǎn
qiū
fēng
xīn
gāo
shān
sēn
luò
xué
liú
shuǐ
jìng
lián
lún
jiā
xié
qín
zhì
yīng
wéi
tóng
diào
rén

译文

倚着栏杆俯瞰层层楼阁,开阔的视野让人心神舒畅。松荫驱散了暑热,新长的枫叶点缀着秋意。巍峨高山布满苍劲草木,清澈流水泛起层层涟漪。知心好友携琴而来,定是懂得山水真趣的同道中人。

逐句剖析

"凭栏俯层阁":倚着栏杆俯瞰层层楼阁,

"空阔恰怡神":开阔的视野让人心神舒畅。

"祛暑松荫老":松荫驱散了暑热,

"点秋枫叶新":新长的枫叶点缀着秋意。

"高山森荦峃":巍峨高山布满苍劲草木,

"流水净涟沦":清澈流水泛起层层涟漪。

"佳客携琴至":知心好友携琴而来,

"应为同调人":定是懂得山水真趣的同道中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文征明山水》是明代文人文征明创作的一首律诗。此诗以登临揽胜为脉络,前两联聚焦自然景致:首联写凭栏俯瞰楼阁的开阔视野,颔联通过松荫遮阳、枫叶初染的细节,暗含暑退秋至的时序流转;后两联转向人文意趣:颈联以“森荦峃”形容山势巍峨,“净涟沦”描摹水流澄澈,尾联则通过“佳客携琴”的意象,暗示知音共赏的雅集之乐。全诗以空间铺展与时间推移交织,构建出清雅高致的山水意境。既表现四季更迭的自然规律,又暗含对生命力的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凭栏俯层阁,空阔恰怡神”两句以登临视角展开全景式勾勒。诗人通过“凭栏”的肢体动作与“俯层阁”的视角位移,构建出由近及远的垂直空间感。“空阔”二字既写楼阁临空的实景,又暗含心境超脱的虚境,“恰怡神”直抒胸臆,将物理空间的开阔与精神世界的疏朗完美统一,为全诗奠定清旷基调。“祛暑松荫老,点秋枫叶新”一联精妙运用地域时序双重意象。动词“祛”与“点”拟人化处理,赋予自然现象以主动性:松荫以岁月积淀的“老”态祛除暑气,枫叶以初染的“新”红点染秋意。此处“老”与“新”构成时空对话,既暗示夏秋交替的客观规律,又暗含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以微观物候折射宏观时序。“高山森荦峃,流水净涟沦”两句展现工笔山水画的构图技法。“森荦峃”三字如斧劈皴法,以密集笔触强化山势的险峻巍峨;“净涟沦”则以淡墨晕染,勾勒出水流的澄澈与律动。两组意象形成刚柔相济的视觉张力,前者如篆籀笔法凝重浑厚,后者似游丝描法飘逸灵动,在工整对仗中达成刚柔平衡。“佳客携琴至,应为同调人”尾联收束于人文意境升华。诗人以“携琴”这一文人雅士的标志性动作,将山水审美转化为精神共鸣的寻求。“同调人”三字既指琴艺相通的知音,更暗含对山水真趣的理解者。此处以声景呼应前文的视觉景观,完成从自然山水到心灵栖居的意境转换,体现传统文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国维《颐和园词》

下一篇:清·龚自珍《远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