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lán
shān

朝代:清作者:胡秉正浏览量:2
西
běi
tiān
shuí
shān
zuò
zhù
qíng
pán
gēn
héng
yuǎn
sài
shè
xiǎn
cháng
chéng
kàn
huáng
xiǎo
gāo
xuán
bái
xuě
qīng
céng
cóng
jué
dǐng
wàng
hào
jiē
péng
yíng

译文

西北的天由谁来补?这座山做立柱支撑。龙盘虎踞横亘在边塞,雄伟的长城威压的是险关要隘。俯瞰黄河,就如同一条细小的玉带,山头上是白雪皑皑。曾经从绝顶处放眼长望,一股灏漫之气直冲向东海蓬菜。

逐句剖析

"西北天谁补":西北的天由谁来补?

# 西北天谁补:“西北”两句:这两句暗用女娲“炼石补天”的古代传说。《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

"此山作柱擎":这座山做立柱支撑。

"蟠根横远塞":龙盘虎踞横亘在边塞,

# 蟠根:形容贺兰山的纵横起伏。

"设险压长城":雄伟的长城威压的是险关要隘。

"俯瞰黄河小":俯瞰黄河,就如同一条细小的玉带,

"高悬白雪清":山头上是白雪皑皑。

"曾从绝顶望":曾经从绝顶处放眼长望,

"灏气接蓬瀛":一股灏漫之气直冲向东海蓬菜。

# 蓬瀛:即蓬莱、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两座神山。,灏气:大自然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贺兰山》是一首清代胡秉正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开篇以设问句起首,别具匠心,将贺兰山比作擎天巨柱,仿若支撑着西北苍穹,尽显磅礴气势。颔联着重突显山峰的雄伟壮观与地势险要,勾勒出贺兰山的巍峨身姿。颈联转换视角至俯瞰,黄河在山脚下宛如细流,渺小细微,而山巅之上白雪皑皑,以鲜明对比衬托出贺兰山的高耸险峻。尾联生动传达出诗人站在山峰绝顶极目远眺时,内心所受到的强烈震撼。整首诗语言凝练,笔触豪迈,由衷地赞美了贺兰山雄伟挺拔、似擎天巨柱般的壮丽形象,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胡秉正,字建中,宁夏人。清贡生,曾任庆阳府环县(今甘肃省环县)训导。工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贺兰山》是一首清代胡秉正所作,此诗源自诗人亲登贺兰山后的有感而发。贺兰山的雄浑壮阔给予诗人强烈触动,促使他以诗为笔,描绘心中的贺兰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贺兰山后所目睹的壮丽景象,体现了贺兰山高大雄伟的身姿与险要的地势。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深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豪迈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西北天谁补?此山作柱擎”中诗人将山夸张地描述为能够支撑西北天空的柱子。现实中,山虽高大,但远无法承担支撑天空这样的重任,这种夸张的表述,极言山的雄伟高大与重要,赋予山以顶天立地的非凡力量,借此突出山在诗人心中的震撼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想象力。

3. 分段赏析

“西北天谁补?此山作柱擎。”中“西北天”点明方位,“谁补”以大胆的设问开篇,引发读者思考。“此山作柱擎”则给出答案,将贺兰山比作支撑天空的柱子,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山的高大雄伟和在西北地区的重要地位,赋予了贺兰山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蟠根横远塞,设险压长城。”中“蟠根”描绘出贺兰山盘曲的根脉,形象地表现出它扎根深厚、稳固。“横远塞”说明它横亘在遥远的边塞,地域广阔。“设险压长城”强调其地势险要,镇守着长城,突出了贺兰山作为边塞屏障的重要作用,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中“俯瞰”一词将视角从平视转为俯视,写出了诗人站在山上居高临下的感觉。“黄河小”通过对比,衬托出贺兰山的高大。“高悬白雪清”描绘了山顶上白雪皑皑的景象,“清”字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更增添了一种清冷、高洁的氛围,使画面更加生动。“曾从绝顶望,灏气接蓬瀛。”中“曾从”表明这是诗人的亲身经历。“绝顶望”将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极致。“灏气”指浩渺之气,“接蓬瀛”则将这种浩渺之气与传说中的蓬莱、瀛洲相连,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贺兰山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惊叹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远志》

下一篇:清·薛时雨《浣溪沙·舟泊东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