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lóu
sān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关盼盼浏览量:2
shì
kàn
hóng
鸿
yàn
yuè
yáng
huí
yòu
xuán
qín
shè
lái
yáo
xiāo
rèn
cóng
zhū
wǎng
rèn
cóng
huī

译文

看见鸿雁从岳阳飞回,又望见燕子临近社日而来。瑶瑟和玉箫都没了弹奏心绪,任由蛛网缠绕、任由积满灰尘。

逐句剖析

"适看鸿雁岳阳回":看见鸿雁从岳阳飞回,

# 岳阳:泛指今湖南之地。衡山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而止,遇春北还。

"又睹玄禽逼社来":又望见燕子临近社日而来。

# 社:社日。此指春社。,逼:近。,玄禽:燕子。

"瑶瑟玉箫无意绪":瑶瑟和玉箫都没了弹奏心绪,

"任从蛛网任从灰":任由蛛网缠绕、任由积满灰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子楼三首(其三)》是唐代关盼盼所作的七言绝句,一说是张仲素写的。全诗以燕子楼为核心意象,前两句写诗人见鸿雁从岳阳飞回、燕子临近社日归来,点明季节更迭;后两句转写自己面对瑶瑟玉箫再无弹奏兴致,任凭蛛网结满、灰尘堆积。通过自然景物的生机与人物心境的孤寂形成对比,含蓄传递出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无人共赏的凄凉。全诗语言浅近,情感深沉,以日常细节勾勒内心愁绪,符合古典诗歌借景写情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到元和年间(785—820),是一组组诗,按照传统说法,其作者是徐州歌伎关盼盼,这首诗是她为悼念去世的丈夫张愔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描绘了女子看到鸿雁归、燕子来的景象,又写瑶瑟玉箫因无人理会而被蛛网尘封的情景,借这些物象,表达出深闺女子的孤寂、哀怨与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展现出闺中思妇的惆怅心绪。

2. 写作手法

白描:“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以简洁直白的语言,不加修饰地勾勒出鸿雁从岳阳飞回、燕子临近社日而来的景象,如同用朴素的线条直接描绘出画面,寥寥数笔便呈现出禽鸟往来的情景,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清晰展现了时光流转中自然景象的变化,这正是白描手法的体现,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渲染,直接描绘事物的特征。

3. 分段赏析

首句“适看鸿雁岳阳回”,以“适看”起笔,仿佛主人公正凭栏远眺,恰好望见鸿雁从岳阳归来。鸿雁本是传递书信的象征,此刻却只见其归、不闻其讯,既点明了时节的流转,又暗衬出主人公盼信而不得的失落。“岳阳”一词勾勒出遥远的空间,与燕子楼的局促形成对照,更显思念的绵长无际。次句“又睹玄禽逼社来”,“又睹”承接“适看”,形成时间上的递进,刚见鸿雁归,又逢燕子临近社日而至。玄禽即燕子,本是恋旧巢的生灵,此刻却“逼社来”——临近春社才归来,既呼应了燕子楼的意象,又以其“迟来”暗示物是人非的变迁。候鸟尚有归期,而楼中之人却深陷永别的孤寂,以禽鸟的“有依”反衬人的“无靠”,情感愈发沉郁。后两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视角从室外转向室内。瑶瑟、玉箫本是宴乐时的常用乐器,曾见证昔日的欢愉,如今却“无意绪”,不仅无人弹奏,更失去了被触碰的价值。两个“任从”层层递进,“任从蛛网”写器物被冷落的状态,“任从灰”则见其被遗忘的久长。器物的蒙尘与主人公内心的荒芜相互映照,曾经寄托情思的物件,如今成了寂寞的注脚,将十余年独守的哀戚藏于细节,不言悲而悲意自现,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广溪峡》

下一篇:唐·孟浩然《赠王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