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ǎng
广
xiá

朝代:唐作者:杨炯浏览量:1
guǎng
广
sān
xiá
shǒu
kuàng
wàng
jiān
chuān
shān
rào
yáng
cháng
jiāng
chéng
zhèn
qiáo
lín
bǎi
zhàng
yǎn
fēi
shuǐ
qiān
xún
jīng
làng
huí
gāo
tiān
pán
zhuǎn
shēn
hàn
shì
yún
zhōng
yuán
zhēng
zhú
鹿
tiān
xià
yǒu
yīng
xióng
xiāng
yáng
yǒu
lóng
cháng
shān
jūn
yǒng
ān
xīng
bǎn
zhù
chí
tái
qīng
bāng
jiā
lún
yōng
cái
ruò
liú
shàn
zhōng
zuǒ
wéi
xīn
shè
xiǎn
yóu
cún
dāng
jiǎ
shēng

译文

广溪峡位居三峡之首,极目远望,山川与陆地尽收眼底。山路如羊肠般蜿蜒曲折,江岸边的城镇是鱼腹城。高大的树林中,百丈巨木横卧,飞泻而下的瀑布有千寻之高。惊涛骇浪仿佛要冲向高天,盘旋的漩涡在深谷中流转。汉代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在中原争夺天下。当时天下涌现出众多英雄,而在襄阳有卧龙蛰伏。赵云在常山聚集军队,诸葛亮在永安建造防御工事。然而曾经的池台楼阁忽然间就倾塌了,国家也迅速衰败覆灭。像刘禅这样的庸才,虽有忠诚的辅佐之臣作为心腹。凭借险要地势本还可保存国家,却最终未能避免衰败,不然也不会有贾谊那般痛哭国家命运的事了。

逐句剖析

"广溪三峡首":广溪峡位居三峡之首,

"旷望兼川陆":极目远望,山川与陆地尽收眼底。

"山路绕羊肠":山路如羊肠般蜿蜒曲折,

"江城镇鱼腹":江岸边的城镇是鱼腹城。

"乔林百丈偃":高大的树林中,百丈巨木横卧,

"飞水千寻瀑":飞泻而下的瀑布有千寻之高。

"惊浪回高天":惊涛骇浪仿佛要冲向高天,

"盘涡转深谷":盘旋的漩涡在深谷中流转。

"汉氏昔云季":汉代末年,天下大乱,

"中原争逐鹿":各方势力在中原争夺天下。

"天下有英雄":当时天下涌现出众多英雄,

"襄阳有龙伏":而在襄阳有卧龙蛰伏。

"常山集军旅":赵云在常山聚集军队,

"永安兴版筑":诸葛亮在永安建造防御工事。

# 版筑:筑土墙的板和杵,此处指土墙,喻指刘备的蜀国与孙权的吴国的隔阂。,永安:即白帝城。

"池台忽已倾":然而曾经的池台楼阁忽然间就倾塌了,

"邦家遽沦覆":国家也迅速衰败覆灭。

"庸才若刘禅":像刘禅这样的庸才,

"忠佐为心腹":虽有忠诚的辅佐之臣作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凭借险要地势本还可保存国家,却最终未能避免衰败,

"当无贾生哭":不然也不会有贾谊那般痛哭国家命运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广溪峡》是初唐杨炯所作的五言古诗。通过描绘广溪峡的壮丽景色,以及回顾汉末三国历史事件,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开篇点明广溪峡在三峡中的重要位置,接着描写峡中险峻山路、壮阔江景等;后转入对汉末天下纷争、英雄辈出的叙述,提及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以及蜀汉兴衰。写景运用夸张、渲染,如“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用典抒情,借“贾生哭”“刘禅庸才”“逐鹿”等典故,深化主题。此诗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合自然,体现初唐诗歌刚健雄浑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广溪峡》由初唐杨炯所作。杨炯在梓州担任司法参军近四年,约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他离开四川,在途经长江三峡时,被三峡的绮丽风光所触动。为逼真状摹三峡景致,赞颂祖国山河,抒发寻古探幽情怀,他写下《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三首五言古诗,《广溪峡》为其中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初唐时期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与咏史题材的诗。描绘了广溪峡的雄伟险峻风光,回顾了汉末三国蜀汉兴衰历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借广溪峡壮丽景色及蜀汉历史景象,写出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与叹惋。

2. 写作手法

夸张:“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百丈”极言乔木倒伏后长度惊人,“千寻”夸张瀑布落差,以超常规尺度,凸显广溪峡山林的苍劲与飞瀑的磅礴,让读者对峡中景物的雄奇有更强烈直观感受,渲染出震撼的自然气势。用典:“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运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典故,把汉末天下大乱、群雄争霸的局势,用简洁典故精准概括,借古事为后文感慨兴亡、议论治国等内容做铺垫,增添诗歌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底蕴。借景抒情:“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中,前句写蜀汉永安宫池台崩塌的实景,后句直接抒发“邦家沦覆”的感慨。以“忽已倾”“遽沦覆”的短促语气,将景物衰败与国家覆灭关联,把对历史兴衰的痛惜、对王朝更迭无常的叹惋,直接注入文字。看似冷静叙事,实则借景的消逝,传递对兴亡的深沉抒情,让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是以景为引、直抒兴亡之叹的典型,将个人对历史的共情,转化为对家国命运的喟叹。议论:“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中,前半句“设险犹可存”,以广溪峡“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的险要地理为依托,议论“险关可守国”的道理;后半句“当无贾生哭”,用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典故,反向议论—若刘禅有贤能,凭蜀地天险,便不会落得“邦家沦覆”,让贾谊之哭成多余。以“设险”之“理”,对比“庸主亡国”之“实”,借历史故事完成议论闭环,把“治国在人不在险”的道理,通过史例与地理的呼应讲透,是借史事、地理,议论治国兴衰规律的手法,使诗歌跳出写景叙事,上升到哲理层面。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即点明主题,直截了当地凸显广溪峡重要的地理位置。紧接着“旷望兼川陆”一句,生动描绘出诗人乘舟时,对三峡远近景观的独特印象,展现出首峡“兼川陆”的磅礴形势。远眺夔门,长江汹涌奔腾,两岸旷野开阔,夔门巍峨耸立,气势非凡。诗人从宏观视角着笔,营造出宏大壮阔的意境,将第一峡的雄伟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旷望”二字,精准勾勒出诗人在远方翘首眺望的神态,其内心的敬仰之情也随之自然流露。随着行舟渐近,画面转换,“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羊肠般的小道在半山腰蜿蜒曲折,船上之人抬头便能清晰望见山势的陡峭险峻。而峡口的重要城镇夔州城,宛如猛虎盘踞在江岸,守护着白帝城。这看似简洁的描写,实则巧妙地引出了此地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为后续的景物描绘埋下伏笔。紧接着的“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四句,诗人依据行进方向,从上下左右多个角度,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广溪峡壮丽而奇异的景致。百丈高的树林从峭壁迎面扑来,绝壁上垂落千丈的瀑布如飞梭般掠过舟前,峡中江水惊涛拍天,漩涡在深谷中回旋,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将广溪峡的独特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杨炯的笔下,广溪峡与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截然不同,尽显雄浑之姿。诗歌自第九句起,笔锋一转,进入咏史抒怀的部分。“汉氏昔云季”承接上文“江城镇鱼腹”,鱼腹作为蜀汉基业奠定之地,让满怀壮志的诗人在此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追忆起刘备与诸葛亮等英雄人物。“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高度赞扬了刘备的辉煌功绩。而“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则流露出对蜀国迅速灭亡的深深感慨。这几句诗,在历史的长河中纵横捭阖,描绘出一幅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的最后四句是议论之语,但却将叙事、说理与抒情完美融合,正如沈德潜所言“带情韵以行”。“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深刻揭示出即使有贤能的忠臣辅佐,昏庸的君主也难以成就大业。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虽忠心耿耿,但刘禅的昏庸终究无法扭转蜀国的命运。“若”字的运用巧妙扩大了指斥范围,强化了诗篇的警示意义。“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用典恰当,语气果断,饱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五言古诗结构精巧,以四句为一小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随着诗句推进,主旨愈发清晰。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融合,自然流畅,充分展现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真切感受到陆时雍所评价的杨炯诗“雄厚”之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下一篇:唐·关盼盼《燕子楼三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