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无聊倚舵楼":睡醒起身心绪无聊,闲倚着舵楼,
"瞿塘西望路悠悠":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 悠悠:遥远的样子。,瞿塘:即瞿塘峡,在四川奉节县东,为长江三峡之首,诗中为四川的代称。
"长江巨浪征人泪":风险浪惊船阻江上,客思洒清泪,
# 征人:行旅者。
"一夜西风共白头":一夜西风吹白浪头,愁白游子头。
# 共白头:兼指江水和征人而言。
清代诗人
宋琬(1614~1673?),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宋琬诗在清初颇有名,钱谦益称之为“诗人之雄”,王士祯将他与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其诗作前期以感时伤事、暗寓故国之思为主,中期多激楚之音,后期以写哀为主,感愤苍凉。沈德潜以“雄健磊落”概括其诗风格。《写哀》《狱中对月》《晨星叹》《埋忧》《听钟鸣》《悲落叶》等为其佳篇。著有《安雅堂诗》《安雅堂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愁思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因风受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旅途的无聊、愁绪以及对前途的忧虑。这是一首写羁旅题材的七言绝句,借倚舵楼西望、长江巨浪、西风白头浪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愁闷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比喻:“长江巨浪征人泪”,将长江的汹涌巨浪比作征人的眼泪,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征人内心的悲伤与痛苦,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夸张:“一夜西风共白头”,夸张地描绘出在一夜西风的吹拂下,征人愁白了头,极言愁绪之浓重,强调了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忧愁。拟人:把长江因风泛起的白头浪赋予人的“白头”特征,仿佛长江也因旅途的艰辛而愁白了头,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使情景融合得更加紧密。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诗人径直袒露内心。“无聊”二字,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他当下的心境。而“倚舵楼”这一动作,恰似一幅生动的剪影,真切地勾勒出诗人彼时精神无所依傍的模样。当舟行至瞿塘峡,风涛汹涌,水流湍急,船只受阻,诗人困于此地。百无聊赖之际,他曾试图以昏睡打发时光,然而睡醒之后,无聊之感却愈发浓重。于是,他移步舵楼,凭栏眺望。但见瞿塘峡中,山势险峻,崖壁如刀削般直立;江涛翻涌,似万马奔腾,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令人胆战心惊。遥遥西望,那前路漫漫,无尽头,恰似一团迷雾,让人看不清方向。这两句实则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描绘瞿塘峡的险峻壮观之景,实则暗指诗人自己的仕途之路,充满了险恶与漫长。忆起往昔无故遭人诬告下狱的惨痛经历,如今再度踏上仕途,怎能不让诗人心生惊惧与惶恐。“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此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巧妙运用了比喻、夸张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中,诗人将长江的汹涌巨浪比作征人的眼泪,这一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征人内心的悲苦与哀伤。而第四句里,诗人把浪花比作白发,同时赋予长江以人的情感与特征,将其拟人化,手法新颖独特,令人拍案叫绝。诗人远离故土,家乡的妻儿成为他心底最深的牵挂。念及此,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滴落在江中,仿佛融入了那滚滚的巨浪之中,好似在宣泄着心中的愤懑与无奈。一夜之间,西风凛冽,江水愈发湍急,波浪也更加汹涌,仿佛连长江也被这风浪羁绊。江水翻卷,浪花雪白,在风中肆意飞舞。而诗人独自伫立在风中,白发随风飘动,眼前之景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诸多复杂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挥之不去。正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此时的诗人,已与长江融为一体,他的愁苦就像江水的浪花,一朵朵,一簇簇,满是无尽的沧桑与悲凉。
4. 作品点评
《江上阻风》属七言绝句体裁。开篇两句,诗人直抒胸臆,生动描摹出百无聊赖之态。睡起后的烦闷,借“倚舵楼”这一动作尽显无遗。而后两句笔锋一转,巧妙运用比喻、夸张、拟人之法,将悲愁思绪渲染得淋漓尽致。以巨浪喻征人泪,夸张其愁苦之深;以浪花比白发,拟人化长江,新奇而独特。全诗用语瑰丽新奇,比喻清新自然,于委婉含蓄间,将情感融入景致之中,达到情景交融之妙境。这是诗人在疲困乏味心境下,发出的深沉哀愁之吟,读罢令人回味无穷,尽显古典诗歌的独特韵味与艺术魅力。
# 宋琬的这首小诗典型地写出了清初文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心态,而以白浪来比喻白发,更是前所未有的新奇手法,足可使此诗的艺术魅力,丝毫不逊色于它的社会认识作用。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琳《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下一篇: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