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rén
·
·
sháo
huá
zhēng
kěn
wēi
rén
zhù

朝代:清作者:董士锡浏览量:3
sháo
huá
zhēng
kěn
wēi
rén
zhù
shì
tāo
tāo
西
fēng
lài
guò
jiāng
lái
jìn
qiān
shān
wàn
shuǐ
shí
huí
qiū
shēng
dài
xiāo
xiāo
luò
xiǎng
chéng
tóu
jiǎo
yún
zhē
yuè
fēn
míng
shuí
wǎn
cháng
jiāng
fàng
tiān
qīng

译文

美好的春光怎肯长住人间。已如流水扬波去远。多事的秋风又吹过大江。杳然的春光何时才能回还。落叶萧萧已伴秋风一片。报警的画角切莫再把人心震撼。天地昏暗是浮云遮了明月。问谁能高擎长江洗清霄汉。

逐句剖析

"韶华争肯偎人住":美好的春光怎肯长住人间。

# 争肯:怎肯。,韶华:光阴。

"已是滔滔去":已如流水扬波去远。

"西风无赖过江来":多事的秋风又吹过大江。

# 无赖:调皮,狡狯。这里是烦扰、多事之意。,西风:秋风。

"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杳然的春光何时才能回还。

"秋声带叶萧萧落":落叶萧萧已伴秋风一片。

"莫响城头角":报警的画角切莫再把人心震撼。

# 角:古代乐器,常响于军中作报警之用。

"浮云遮月不分明":天地昏暗是浮云遮了明月。

# 浮云遮月:暗寓朝中奸佞当道。

"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问谁能高擎长江洗清霄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是清代词人董士锡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春去秋来这一自然规律,用“争肯”“无赖”“几时”等词烘托伤逝悲哀。下片从“秋声”着笔,描绘萧萧秋叶、墙头画角的景象,使悲秋情怀更添苍凉,末二句突发奇想,期盼有人能挽长江水洗去浮云,让天空放晴。全词想象雄奇豪放,抒写自然流畅,既抒发了对流年的怅叹,又饱含对国事的忧虑,借秋风、浮云将自然、社会、人生相绾合,运意高雅,富有兴象风神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董士锡,清朝嘉庆年间人,字晋卿,一字损甫,籍贯江苏武进。副榜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幼从大母受《孝经》章句,及就外傅读诸经史,悉能通解。年十六,从两舅氏张皋文、宛邻游,承其指授,古文赋诗词皆精妙,而所受虞仲翔《易》义尤精。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是清代词人董士锡所作。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社会危机四伏,贪吏当道,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国势衰微,又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冲击。董士锡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奔波仕途之际,对国事人生深感忧虑,于是写下这首词,记录下自己对时局的思考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感怀秋天的词。描绘了时光如江水滔滔流逝,西风无情过江,秋叶萧萧飘落,浮云遮蔽明月等景象。表达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无奈与怅惘,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对人生、对国家的深沉感慨。

2. 分段赏析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两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时光以生命和意识,说韶华不肯依偎人,像江水般滔滔逝去,展现出时光流逝、物换星移的自然规律,流露出词人对年华似水、红颜易凋的怆然与无奈之情。“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写词人在西风萧瑟时,百无聊赖涉江北去,不禁回望江南故里。西风骤起易诱发乡思,这里既写出词人不愿行又不得不行的矛盾心情,又借西风表达了内心的惆怅。“秋声带叶萧萧落”一句,描绘出秋风衰飒、黄叶飘零的秋景图,此句意境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相似,由之点化而来,不仅写自然秋景,更暗示了清朝社会风雨飘摇的现状。“莫响城头角”,联系上句,词人听到秋声,希望回避战事,此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局势的紧张。“浮云遮月不分明”,词人借眼前浮云遮月之景,暗喻清廷昏庸,奸邪满朝的社会现实。“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表层希望有壮士用长江水洗净阴霭让青天重现,深层含义是寄希望于有雄才大略之士拯救时局,展现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 作品点评

此词深蕴常州词派“意内言外”之精髓,堪称该词派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上阕以“韶华争肯偎人住”起笔,借时光如逝水之喻,将流年易逝的怅惘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下阕笔锋一转,借“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之问,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对国事衰微的深切忧虑。全词以秋风、浮云等意象为纽带,巧妙勾连自然之景、社会之态与人生之思,于古典雅正的词境中寄托深远意旨,既继承《离骚》比兴传统,又彰显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质,于虚实相生间尽显兴象风神之妙,充分体现了常州词派重寄托、尚雅正的创作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枫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现代原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惠淇源《婉约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谭嗣同《晨登衡岳祝融峰》

下一篇:清·宋琬《江上阻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