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题徐渭文的《钟山梅花图》,
# 钟山:名紫金山,在今南京市东郊。,徐渭文:名元徕,渭文其字,又作文清,阳羡名画家,亦工诗文词,名词人徐喈凤的堂弟。
"同云臣、":与云臣、
# 云臣:史惟圆字,号蝶庵,别署荆水钓客,有《蝶庵词》。
"南耕、":南耕、
# 南耕:曹亮武号,字渭公,与作者为中表兄弟,有《南耕词》。
"京少赋":京少一起赋词。
# 京少:蒋景祁字,宜兴人。有《梧月词》《罨画溪词》。以上三人皆宜兴人,阳羡词派重要成员。
"十万琼枝":梅花有十万枝,
# 琼枝:指梅花。
"矫若银虬":盘曲昂健如海龙,
# 银虬:形容梅树千枝横针如海龙。虬,龙之一种。,矫:形容梅花盘曲昂健的姿态。
"翩如玉鲸":轻盈铺张如鲸喷。
# 玉鲸:形容梅朵怒放如鲸之喷水。,翩:形容梅花轻盈铺张的姿态。
"正困不胜烟":梅花正被烟雾笼罩,显得有些困倦,
# 胜:承受。,困:倦怠状。
"香浮南内":它的香气在南宫缭绕,
# 南内:南宫。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处指明皇城。
"娇偏怯雨":它娇弱的身姿,偏偏怕那春雨的催折,
"影落西清":疏影落在西宫。
# 西清:宫内游宴之处。
"夹岸亭台":两岸的亭台中,
"接天歌管":连接天际的音乐声不断,
"十四楼中乐太平":十四楼的歌舞升平,一片安乐景象。
# 十四楼:明洪武年间南京官妓所居的十四座楼。
"谁争赏":有谁来争相欣赏这梅花呢,
"有珠珰贵戚":是那些佩戴着珠玉耳饰的贵族,
# 珠珰:耳装饰以明珠曰珰。
"玉佩公卿":和身佩美玉的公卿们。
"如今潮打孤城":如今潮水拍打孤城,
# 潮打孤城: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只有商女船头的月儿独自明亮。
# 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叹一夜啼乌":可叹夜里啼叫的乌鸦,
"落花有恨":带着人世憾事恨的落花,
"五陵石马":还有五陵前的石马,
# 石马:贵族陵墓前以石雕成动物形状,以为饰物。,五陵:本指西汉五位皇帝的陵墓,此指明太祖孝陵。
"流水无声":伴随着无声的流水。
"寻去疑无":有意寻找却好像没有,
"看来似梦":看起来就好像是一场梦啊,
"一幅生绡泪写成":这幅画仿佛是用泪水绘制而成。
# 生绡:生丝织成的薄绸,用以作画。这里指《钟山梅花图》。
"携此卷":我携着这幅梅花画卷,
"伴水天闲话":与水天相伴,闲话家常,
# 水天闲话:李商隐有《水天闲话旧事》。
"江海余生":度过在江湖江海中的余生。
# 江海余生:化用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陈维崧才力富健,诗文兼擅,尤以词与骈文成就最高。词学苏、辛,风格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其所作词一千六百余首,为历代词人之冠,与朱彝尊、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其骈文气脉雄厚,风骨浑成,与吴绮同称名家。著有《湖海楼全集》。今人有点校本《陈维崧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题画词。词作将画中梅花描绘得真幻交织,通过往昔与如今、想象与现实的错杂,表达了世事沧桑、如梦似幻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映衬:上片以“十万琼枝”的繁盛梅花,映衬“夹岸亭台,接天歌板,十四楼中乐太平”的明代南京的繁华盛景。梅花的繁多壮美与城市的歌舞升平相互呼应,花之盛与城之兴相得益彰,生动展现出明代初期的昌盛景象,也为后文抒发对前朝的怀念之情埋下伏笔。比拟:“矫若银虬,翩如玉鲸”一句,将梅花的枝干比拟为矫健的银色虬龙,把盛开的花朵比拟为翩然游动的玉鲸。通过形象的比拟,生动地描绘出梅花枝干的劲健盘曲与花朵的灵动优美,赋予梅花动态的美感,使梅花的姿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化用:“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和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刘禹锡原诗通过描写潮水拍打空城、明月依旧的景象,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杜牧诗句借商女演唱亡国之音,讽刺统治者的昏庸。想象:“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是词人的想象之笔。在描绘完梅花的繁盛之后,词人想象在赏梅时节,那些佩戴着珠玉耳饰的贵戚和身佩美玉的公卿们争相观赏梅花的热闹场景。这种想象进一步烘托出梅花在当时的受追捧程度,也侧面展现出明代初期贵族生活的奢靡与繁华,丰富了词作的内容和画面感。联想:由画中的梅花,词人联想到明代开国之初南京的繁荣景象,如“夹岸亭台,接天歌板,十四楼中乐太平”。词人从梅花这一事物出发,将其与特定的历史时空相勾连,使梅花不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成为了历史记忆的载体,拓展了词作的意境和内涵,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虚实结合:上片中,描写梅花的繁盛以及明代初期的太平景象是实写,如“十万琼枝”“夹岸亭台”等;而“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的赏梅场景则是虚写。下片中,“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等描写眼前衰败景象是实写,“一幅生绡泪写成”由眼前之景联想到画作的创作过程则为虚写。虚实相互交织,词人借景抒情,既展现了现实的凄凉,又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深化了词作的主题。对比:上片极力渲染明代梅花盛开时的繁茂以及城市的繁华热闹,如“十万琼枝”“十四楼中乐太平”;下片则描绘如今的衰败寂寥,如“潮打孤城”“流水无声”。昔日的歌舞升平与当下的冷落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朝代更迭带来的沧桑巨变,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易代之悲。
3. 分段赏析
上片:“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三句是对梅花的宏观描绘。“十万”以夸张之笔极言梅花数量之庞大,展现出一片花海的壮观景象。“矫若银虬,翩如玉鲸”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梅花劲健的枝干比作弯曲盘旋的银色虬龙,将盛开的花朵比作翩然游动的白色鲸鱼,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梅花枝干的遒劲与花朵的灵动姿态,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四句细腻刻画梅花的神韵。“困不胜烟”“娇偏怯雨”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梅花以娇弱柔美的特质,仿佛一位不胜烟霭、怯于风雨的娇柔女子,尽显梅花的婀娜风姿。“香浮南内”“影落西清”巧妙化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名句,“南内”“西清”指代梅花山附近的明故宫,将梅花的香气与影子融入到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宫廷场景之中,使梅花与明太祖定都南京的历史相勾连,让时间回溯到明代开国之初的极盛时期,增添了词作的历史文化底蕴。“夹岸亭台,接天歌板,十四楼中乐太平”此句将视野从宫廷之内扩展到秦淮河两岸。描绘出秦淮河两岸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歌板之声响彻云霄,人们在“十四楼”中尽情享受太平盛世的欢乐场景。“接天”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凸显出歌声的嘹亮与欢快,进一步渲染出当时社会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氛围,与前文梅花的繁盛相互映衬,共同展现出明代初期的昌盛之景。“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三句以设问的形式展开。词人自问自答,点明争相欣赏梅花的是那些佩戴着珠玉耳饰的贵族皇戚和身佩美玉的达官公卿。通过对赏梅人群的描写,一方面突出梅花在当时备受权贵喜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初期贵族生活的奢靡与繁华,强化了花之繁茂与明初盛世的紧密联系,委婉地传达出词人对前朝的深切缅怀与眷恋之情。下片:“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两句以“如今”二字为转折,将时间从往昔的盛世拉回到当下。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以及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境。描绘出潮水拍打着孤寂的城池,只有歌女在船头,明月依旧洒下清冷光辉的画面。“潮打孤城”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寥的氛围,暗示着南明弘光朝的覆灭,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落寞与凄凉。“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中“叹”字统领四句,将词笔从石头城边、秦淮河上延伸至钟山畔、孝陵前。“一夜啼乌”描绘出夜晚乌鸦啼叫的凄凉场景,增添了悲伤的氛围;“落花有恨”将落花拟人化,赋予其亡国之恨,借落花抒发对朝代更迭的惋惜之情。“五陵石马”代指明代皇陵前的石兽,“流水无声”则以静衬哀,描绘出皇陵前一片死寂的景象。这四句化用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句意,将落花之恨与亡国之痛融为一体,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对易代的悲叹与伤感。“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三句回归到题画词的本质。“寻去疑无,看来似梦”写出词人展卷观画时的感受,画中的景象仿佛虚幻缥缈,难以寻觅,给人一种如梦如幻、恍如隔世的感觉,生动地表现出人事无常、兴亡如梦的迷茫与恍惚。“一幅生绡泪写成”则既点明这幅梅花图是画家饱含泪水创作而成,体现出画家对往昔的追忆与悲叹,也暗示出词人抚图寻梦时泪眼模糊的状态,饱含着词人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与伤痛。“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作为全词的结尾,词人表示要携带着这幅梅花画卷,在水天相接之处闲谈度日,于江河湖海之间度过余生。这三句虽看似平淡,却推开词笔,紧扣画卷,点明画家的遗民身份,同时也表明了词人自己不仕新朝、甘愿隐逸江湖的人生选择与坚定操守,在表达对前朝怀念的同时,也展现出词人坚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使全词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题画词,词篇前半未提及画卷,下片后六句以收束画卷及作者作结。“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两句,以空灵之语,寄寓沉重词情,生动展现赏画时因人事变迁、兴衰如梦而生的恍惚迷茫之感。“一幅生绡泪写成”一句,既描绘作画者饱含热泪创作的情景,也体现题画者观画时的感伤之态。结句“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笔触拓展却紧扣画卷,点明画家遗民身份,凸显其隐居避世、不仕新朝的志节。
# 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
# 词题梅花图,从不同侧面刻画梅花,突出其姿态之美与风神之幽;又从梅花联想明末金陵繁华,暗寓对当时上层人物只知享乐,不忧国难,最终葬送明朝江山的不满;下片化用刘禹锡、杜牧诗意,又选用啼乌、石马、流水,落花等意象,尽情抒发易代之悲,结拍设想友人天水为伴,江湖余生,其实表达自己与新朝不合作的政治态度。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
上一篇: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