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霾云莽千里":狂风卷着乌云铺天盖地,
# 莽:无边无际的样子。,霾云:阴云。
"云气蓬蓬天冒水":升腾而起的云气弥漫着波涛滚滚的湖面。
# 冒:覆盖。,蓬蓬:云气升起的样子。
"风收云散波乍平":突然间风停了,云散了,波平浪静了,
# 乍:刚刚。
"倒转青天作湖底":万里碧空倒映在水中,像是青天落到了湖里。
"初看落日沉波红":起初看时火红的落日沉到水里,把波浪染成一片赤红,
"素月欲升天敛容":可月亮还没升起来天就暗了。
# 敛容:本指严肃其容,这里指日落月上之际天空呈现出一时的昏暗。
"舟人回首尽东望":船夫们纷纷回头使劲往东张望,
"吞吐故在冯夷宫":原来水神冯夷正把月亮藏在宫殿里。
# 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故:乃。
"须臾忽自波心上":转眼间一轮明月从湖心猛地跳出来,
# 须臾:一会儿。
"镜面横开十余丈":犹如镜面横开,清光四射。
# 镜面:指月亮。
"月光浸水水浸天":月光照耀着浩渺无际的湖面,湖水又将月光反映到苍穹之上,
"一派空明互回荡":一派空明透亮,回荡在水天之际。
# 空明:通明透亮。
"此时骊龙潜最深":这时骊龙潜藏在最深的地方,
# 骊龙:黑色的龙。《庄子·列御》记:骊龙颌下有珠,经常浮游水上,衔珠长吟。
"目炫不得衔珠吟":眼睛被月光晃花,无法衔着宝珠吟唱。
"巨鱼无知作腾踔":那硕大无朋的巨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奔腾跳跃,
# 腾踔:跳跃。
"鳞甲一动千黄金":月光射在它的鳞片上,闪动着万道金光。
# 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人间此境知难必":人这一辈子很难碰到这样的奇景,
"快意翻从偶然得":畅快的心情反而从偶然间获得。
# 翻:反。
"遥闻渔父唱歌来":远处传来渔夫的歌声,
"始觉中秋是今夕":这才突然意识到今天是中秋节。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中秋夜洞庭湖从风云变幻到风收云散,再到日落月升的景色,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融入神话传说与典故,将月亮升起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在渔歌中收尾,营造出清幽淡远之感,表达了对洞庭湖月夜壮观宏丽景色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句,巧用骊龙衔珠的典故。典故原指骊龙颔下有价值千金的宝珠,常人难以获取。作者在此诗中,描绘中秋月夜下,皎洁月光直射湖底,致使潜藏深处的骊龙因目眩而无法衔珠而吟,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增添了神话色彩,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明亮耀眼,也为洞庭湖月夜之景增添了神秘奇幻的氛围。比喻:“镜面横开十余丈”以镜喻湖,精准捕捉月下湖水平滑如镜、光影铺展的视觉特征,强化了湖面的空阔澄明;“月光浸水水浸天”则通过顶真句式形成循环意象,将水月交融的动态过程具象化,暗含天地同辉的哲思。此外,“巨鱼腾踔”以鱼跃波光的瞬间动态比喻月光跃动,使静态夜景顿生生机,凸显自然造化的灵动之美。铺垫:前四句“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先写洞庭湖风云变幻,从风劲云黑、云气升腾,到风收云散、湖平映天,展现湖面从动荡到平静的变化,为后文细致描绘中秋月夜下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营造空灵、和谐的境界,作好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开篇描绘了狂风呼啸、阴霾云层弥漫千里的景象,云气蓬勃汹涌,仿佛天空要覆盖住水面。这种描写先声夺人,用“长风”“霾云”“蓬蓬”等词语,勾勒出洞庭湖上风云变幻、气势磅礴的初始画面,给人以压抑而壮阔的视觉感受,为后文景色的转变做了铺垫。“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紧接着写风停云散,湖面突然平静下来,此时青天仿佛倒转过来成为湖底。前句写天气的突变,后句用奇特的想象,将平静的湖面比作倒映青天的镜子,生动地展现出湖面由动荡归于平静后的清澈与开阔,意境瞬间从压抑转向空明,对比鲜明,富有画面感。“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先写初看时落日沉入波涛,将湖水染成一片红色,再写洁白的月亮即将升起,天空仿佛收敛了光芒。“沉波红”形象地描绘出落日余晖与湖水交融的绚烂色彩,“天敛容”则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升起前天空的静谧,营造出一种日落月升的过渡氛围,富有诗意。“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船上的人都回首向东望去,认为月亮的升起和落下都在水神冯夷的宫殿之中。这里通过舟人的动作和想象,侧面烘托出洞庭湖景色的神秘与壮观,将自然现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也表现出人们对这奇景的惊叹与好奇。“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片刻之间,月亮忽然从波涛中心升起,湖面如镜面般横展开十余丈。“须臾”突出时间之快,“波心上”强调月亮升起的位置独特,“镜面横开”则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湖面在月光下的平滑与广阔,展现出月亮升起时的突然与壮丽,给人以惊喜之感。“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月光浸润着湖水,湖水又浸润着天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相互回荡。这句用“浸”字将月光、水、天三者紧密相连,生动地描绘出天地间月光水色交融的和谐画面,“空明互回荡”则进一步渲染出这种空灵、静谧而又充满动感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纯净的世界中。“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此时骊龙潜藏在最深的地方,因为月光耀眼而无法衔珠吟唱。这里借助骊龙的传说,从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明亮耀眼,连骊龙都因目眩而不敢现身,想象奇特,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洞庭湖月夜的独特魅力。“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巨大的鱼不知深浅地腾跃而起,鳞甲一动就像千两黄金闪耀。这句用“巨鱼”“腾踔”“千黄金”等词语,描绘出鱼儿在月光下跳跃的动态画面,鳞甲在月光下闪烁如黄金,既写出了鱼儿的活泼,又通过鳞甲的反光衬托出月光的明亮,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动感。“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人们知道这样的境界难以强求,快意之情反而从偶然的机会中得到。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点明了眼前美景的难得与可贵,表达了一种对偶然获得的快意的珍惜之情,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即美好的事物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应懂得珍惜当下。“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远远听到渔父唱歌而来,才意识到今天晚上是中秋之夜。结尾以渔父的歌声收束,既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又通过“始觉”二字,表现出诗人沉浸在美景中而忘记了时间,直到听到歌声才想起今天是中秋,使诗歌在静谧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灵动,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意境开阔且清新雅致。诗人恰似技艺精湛的画师,以灵动笔触勾勒春景,如同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徐徐铺展于读者眼前,层次分明地展现出鸳湖的动态之美。诗篇行文跌宕起伏,开合自如,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与韵味。诗人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巧妙融合了古代山水诗绘景与抒情的传统,将诗的意境与情感推向了全新的艺术高度。
# 初白(诗人号)……当其年少气锐,从军黔楚,有江山戎马之助,故出手即沉雄踔厉,有幽并之气”。细味此诗(《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皆剀切之论。
清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赵翼《瓯北诗话》
# 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不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上一篇:清·宋琬《江上阻风》
下一篇:清·陈维崧《沁园春·十万琼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