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dòng
tíng
duì
yuè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3
cháng
fēng
mái
yún
mǎng
qiān
yún
péng
péng
tiān
mào
shuǐ
fēng
shōu
yún
sàn
zhà
píng
dào
zhuǎn
qīng
tiān
zuò
chū
kàn
luò
chén
hóng
yuè
shēng
tiān
liǎn
róng
zhōu
rén
huí
shǒu
jìn
dōng
wàng
tūn
zài
féng
gōng
xīn
shàng
jìng
miàn
héng
kāi
shí
zhàng
yuè
guāng
jìn
shuǐ
shuǐ
jìn
tiān
pài
kōng
míng
huí
dàng
shí
lóng
qián
zuì
shēn
xuàn
xián
zhū
yín
zhī
zuò
téng
chuō
lín
jiǎ
dòng
qiān
huáng
jīn
rén
jiān
jìng
zhī
nán
kuài
fān
cóng
ǒu
rán
yáo
wén
chàng
lái
shǐ
jué
zhōng
qiū
shì
jīn

译文

狂风卷着乌云铺天盖地,升腾而起的云气弥漫着波涛滚滚的湖面。突然间风停了,云散了,波平浪静了,万里碧空倒映在水中,像是青天落到了湖里。起初看时火红的落日沉到水里,把波浪染成一片赤红,可月亮还没升起来天就暗了。船夫们纷纷回头使劲往东张望,原来水神冯夷正把月亮藏在宫殿里。转眼间一轮明月从湖心猛地跳出来,犹如镜面横开,清光四射。月光照耀着浩渺无际的湖面,湖水又将月光反映到苍穹之上,一派空明透亮,回荡在水天之际。这时骊龙潜藏在最深的地方,眼睛被月光晃花,无法衔着宝珠吟唱。那硕大无朋的巨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奔腾跳跃,月光射在它的鳞片上,闪动着万道金光。人这一辈子很难碰到这样的奇景,畅快的心情反而从偶然间获得。远处传来渔夫的歌声,这才突然意识到今天是中秋节。

逐句剖析

"长风霾云莽千里":狂风卷着乌云铺天盖地,

# 莽:无边无际的样子。,霾云:阴云。

"云气蓬蓬天冒水":升腾而起的云气弥漫着波涛滚滚的湖面。

# 冒:覆盖。,蓬蓬:云气升起的样子。

"风收云散波乍平":突然间风停了,云散了,波平浪静了,

# 乍:刚刚。

"倒转青天作湖底":万里碧空倒映在水中,像是青天落到了湖里。

"初看落日沉波红":起初看时火红的落日沉到水里,把波浪染成一片赤红,

"素月欲升天敛容":可月亮还没升起来天就暗了。

# 敛容:本指严肃其容,这里指日落月上之际天空呈现出一时的昏暗。

"舟人回首尽东望":船夫们纷纷回头使劲往东张望,

"吞吐故在冯夷宫":原来水神冯夷正把月亮藏在宫殿里。

# 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故:乃。

"须臾忽自波心上":转眼间一轮明月从湖心猛地跳出来,

# 须臾:一会儿。

"镜面横开十余丈":犹如镜面横开,清光四射。

# 镜面:指月亮。

"月光浸水水浸天":月光照耀着浩渺无际的湖面,湖水又将月光反映到苍穹之上,

"一派空明互回荡":一派空明透亮,回荡在水天之际。

# 空明:通明透亮。

"此时骊龙潜最深":这时骊龙潜藏在最深的地方,

# 骊龙:黑色的龙。《庄子·列御》记:骊龙颌下有珠,经常浮游水上,衔珠长吟。

"目炫不得衔珠吟":眼睛被月光晃花,无法衔着宝珠吟唱。

"巨鱼无知作腾踔":那硕大无朋的巨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奔腾跳跃,

# 腾踔:跳跃。

"鳞甲一动千黄金":月光射在它的鳞片上,闪动着万道金光。

# 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人间此境知难必":人这一辈子很难碰到这样的奇景,

"快意翻从偶然得":畅快的心情反而从偶然间获得。

# 翻:反。

"遥闻渔父唱歌来":远处传来渔夫的歌声,

"始觉中秋是今夕":这才突然意识到今天是中秋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七言古诗,以洞庭湖中秋夜为背景,描绘天地水月交相辉映的奇幻景象。全诗按时间顺序展开:开篇以“长风霾云”,“倒转青天”写风云突变后天地倒置的壮阔;继而通过“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展现昼夜交替之景;核心段落以“镜面横开”喻湖面如镜,用“月光浸水水浸天”的回环句式强化空明意境,穿插骊龙潜渊、巨鱼腾踔等神话意象增添奇幻色彩;结尾以渔歌点明时令,在恍然顿悟中收束全篇。诗人善用白描与比喻,将湖面倒影、月光流转等实景与神话想象虚实结合,通过“风收云散-月升波荡-渔歌破寂”的递进结构,展现自然瞬息万变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途经洞庭湖时所作。作者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诸生身份从军,担任贵州巡抚杨雍建幕僚,三年后自贵州返归海宁故乡,乘船经过洞庭湖时适逢中秋,因旅途所见壮阔湖景与人生际遇的感慨而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中秋夜洞庭湖从风云变幻到风收云散,再到日落月升的景色,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融入神话传说与典故,将月亮升起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在渔歌中收尾,营造出清幽淡远之感,表达了对洞庭湖月夜壮观宏丽景色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句,巧用骊龙衔珠的典故。典故原指骊龙颔下有价值千金的宝珠,常人难以获取。作者在此诗中,描绘中秋月夜下,皎洁月光直射湖底,致使潜藏深处的骊龙因目眩而无法衔珠而吟,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增添了神话色彩,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明亮耀眼,也为洞庭湖月夜之景增添了神秘奇幻的氛围。​比喻​​:“镜面横开十余丈”以镜喻湖,精准捕捉月下湖水平滑如镜、光影铺展的视觉特征,强化了湖面的空阔澄明;“月光浸水水浸天”则通过顶真句式形成循环意象,将水月交融的动态过程具象化,暗含天地同辉的哲思。此外,“巨鱼腾踔”以鱼跃波光的瞬间动态比喻月光跃动,使静态夜景顿生生机,凸显自然造化的灵动之美。铺垫:前四句“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先写洞庭湖风云变幻,从风劲云黑、云气升腾,到风收云散、湖平映天,展现湖面从动荡到平静的变化,为后文细致描绘中秋月夜下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营造空灵、和谐的境界,作好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开篇描绘了狂风呼啸、阴霾云层弥漫千里的景象,云气蓬勃汹涌,仿佛天空要覆盖住水面。这种描写先声夺人,用“长风”“霾云”“蓬蓬”等词语,勾勒出洞庭湖上风云变幻、气势磅礴的初始画面,给人以压抑而壮阔的视觉感受,为后文景色的转变做了铺垫。“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紧接着写风停云散,湖面突然平静下来,此时青天仿佛倒转过来成为湖底。前句写天气的突变,后句用奇特的想象,将平静的湖面比作倒映青天的镜子,生动地展现出湖面由动荡归于平静后的清澈与开阔,意境瞬间从压抑转向空明,对比鲜明,富有画面感。“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先写初看时落日沉入波涛,将湖水染成一片红色,再写洁白的月亮即将升起,天空仿佛收敛了光芒。“沉波红”形象地描绘出落日余晖与湖水交融的绚烂色彩,“天敛容”则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升起前天空的静谧,营造出一种日落月升的过渡氛围,富有诗意。“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船上的人都回首向东望去,认为月亮的升起和落下都在水神冯夷的宫殿之中。这里通过舟人的动作和想象,侧面烘托出洞庭湖景色的神秘与壮观,将自然现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也表现出人们对这奇景的惊叹与好奇。“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片刻之间,月亮忽然从波涛中心升起,湖面如镜面般横展开十余丈。“须臾”突出时间之快,“波心上”强调月亮升起的位置独特,“镜面横开”则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湖面在月光下的平滑与广阔,展现出月亮升起时的突然与壮丽,给人以惊喜之感。“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月光浸润着湖水,湖水又浸润着天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相互回荡。这句用“浸”字将月光、水、天三者紧密相连,生动地描绘出天地间月光水色交融的和谐画面,“空明互回荡”则进一步渲染出这种空灵、静谧而又充满动感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纯净的世界中。“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此时骊龙潜藏在最深的地方,因为月光耀眼而无法衔珠吟唱。这里借助骊龙的传说,从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明亮耀眼,连骊龙都因目眩而不敢现身,想象奇特,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洞庭湖月夜的独特魅力。“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巨大的鱼不知深浅地腾跃而起,鳞甲一动就像千两黄金闪耀。这句用“巨鱼”“腾踔”“千黄金”等词语,描绘出鱼儿在月光下跳跃的动态画面,鳞甲在月光下闪烁如黄金,既写出了鱼儿的活泼,又通过鳞甲的反光衬托出月光的明亮,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动感。“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人们知道这样的境界难以强求,快意之情反而从偶然的机会中得到。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点明了眼前美景的难得与可贵,表达了一种对偶然获得的快意的珍惜之情,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即美好的事物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应懂得珍惜当下。“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远远听到渔父唱歌而来,才意识到今天晚上是中秋之夜。结尾以渔父的歌声收束,既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又通过“始觉”二字,表现出诗人沉浸在美景中而忘记了时间,直到听到歌声才想起今天是中秋,使诗歌在静谧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灵动,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意境开阔且清新雅致。诗人恰似技艺精湛的画师,以灵动笔触勾勒春景,如同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徐徐铺展于读者眼前,层次分明地展现出鸳湖的动态之美。诗篇行文跌宕起伏,开合自如,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与韵味。诗人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巧妙融合了古代山水诗绘景与抒情的传统,将诗的意境与情感推向了全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初白(诗人号)……当其年少气锐,从军黔楚,有江山戎马之助,故出手即沉雄踔厉,有幽并之气”。细味此诗(《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皆剀切之论。

清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赵翼《瓯北诗话》

# 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不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宋琬《江上阻风》

下一篇:清·陈维崧《沁园春·十万琼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