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柏红梅围小坐":翠绿的柏树和红梅环绕着,大家围坐在一起,
"岁筵未是全贫":过年的宴席上,也不算太过贫寒。
"蜡鹅花下烛如银":在蜡鹅花的装饰下,蜡烛的光如同银辉般明亮,
# 蜡鹅花:古代年节以蜡捏成、或以蜡涂纸剪成凤凰为饰物,蜡鹅花当即此类。
"钗符金胜":女子们戴着钗符金胜,
# 钗符金胜:均为女子发饰,菱形者称方胜,圆环者称圆胜。
"又见一家春":又迎来了一家人团聚的新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自己写了宜春帖,希望能祛除各种疾病,
# 好宜:旧俗除夕写“宜春帖”或吉利语以祈福。
"非官非隐闲身":自己既不是官员,也不是隐士,只是个闲适之人。
# 非官非隐闲身:李慈铭于清光绪间在京任闲职,不掌政务,读书著作遣日。
"屠苏醉醒已三更":喝屠苏酒喝醉后醒来,已经是三更时分。
# 屠苏:古俗,除夕合家饮屠苏酒以避疫,屠苏为茅庵,相传屠苏中一仙人所酿,故名。
"一声鸡唱":听到一声鸡叫,
"五十六年人":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五十六岁的人了。
1. 写作手法
对比:“一声鸡唱”的迎新之景与“五十六年人”的岁月感对比,以除夕交替的瞬间和漫长人生对照,凸显时光流逝中的复杂心绪。白描:“翠柏红梅围小坐”“蜡鹅花下烛如银”等句用白描,以简洁笔墨勾勒出柏梅环绕、烛光明亮的岁末场景,不加修饰却清晰呈现出围坐的温馨与节俗的氛围,让画面自然可感。意象组合:“翠柏红梅”“蜡鹅花”“烛如银”“钗符金胜”,将岁末的植物、饰物、灯火等意象相缀,勾勒出团聚的暖意与节日的喜庆;“屠苏”“鸡唱”则融入年俗元素,与“五十六年人”的自身境况相衬,既见岁筵的鲜活场景,又含时光流转的淡淡感慨。
2. 分段赏析
“翠柏红梅围小坐”,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温馨且富有生机的画面。翠柏与红梅环绕,众人围坐其间,尽显团圆之态,柏树常青、红梅傲雪,象征着新年的蓬勃朝气与美好期许。“岁筵未是全贫”,点明除夕家宴,即便物质不丰裕,但一家人相聚一堂,所带来的精神富足远胜物质的匮乏,字里行间满是知足。“蜡鹅花下烛如银”,聚焦年节装饰,蜡鹅花是传统节庆饰品,在其装点下,烛光熠熠生辉,仿若银辉洒落,将节日的喜庆氛围烘托得愈发浓烈。“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借女子佩戴的钗符金胜等饰品,渲染新春气息。“又见”饱含对过往的回顾,也满含对阖家新一年如春日般生机勃勃、和睦幸福的期待。“自写好宜祛百病”,遵循旧俗,词人亲自书写“好宜”字样,寄托祛除百病、祈求平安健康的质朴心愿,展现民俗传承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非官非隐闲身”,词人表明自身身份,既未居庙堂,也未隐于山林,而是享受自在闲适,尽显从容洒脱,也暗含对当下生活状态的认可。“屠苏醉醒已三更”,记录除夕守岁,一家人共饮屠苏酒,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醉去,醒来已至三更,时光悄然流逝,满是节日欢庆的氛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雄鸡报晓,新岁来临,词人在这一瞬间惊觉自己已五十六岁,平实的语言,却饱含对时光匆匆的深沉感慨,令人动容。
3. 作品点评
此词生动勾勒除夕阖家欢聚的温馨场景,以喜庆的节令元素烘托出其乐融融的氛围,洋溢着浓浓的年节气息。词人借民俗活动与自况之语,将祈福纳祥的心愿与闲适自在的心境娓娓道来。结尾处,由守岁醉酒到鸡鸣报晓的瞬间转换,自然引出对岁月流逝的深沉感慨,质朴的文字中饱含人生况味,于欢乐中寄寓哲思,余韵悠长。
下一篇:清·沈德潜《夜月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