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香篆浓于雾":袅袅香炉青烟丝丝缕缕,比雾霭还要浓郁,
# 香篆:香上刻有记时间的篆文。此处言燃着后的香篆,散出比雾还浓的烟。
"织就绿阴红雨":在庭院里交织成绿荫如盖、落红如雨的景致。
"乳燕飞来傍莲幕":雏燕轻盈地掠过莲叶帷幕,
# 莲幕:亦作“莲花幕”。唐韩偓《寄湖南从事》诗:“莲花幕下风流客,试与温存遣逐情。”
"杨花欲雪":柳絮纷扬似雪片飘飞,
"梨云如梦":梨花簇簇如云如幻,
"又是清明暮":又到了清明时节的黄昏。
"屏山遮断相思路":绣屏如山隔断了相思的路,
"子规啼到无声处":杜鹃鸟声声啼血直到嗓音沙哑。
"鳞瞑羽迷谁与诉":鱼雁杳无音信又能向谁倾诉。
# 鳞瞑羽迷:鱼雁瞑迷。不能为我传书,思念之情向谁诉说呢。
"好段东风":这般和煦的东风,
"好轮明月":那样皎洁的明月,
"尽教封侯误":全都叫那追名逐利的虚妄给耽误了。
清代文学家
高鹗(1738?~1815?),清代文学家。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人,祖籍辽东铁岭(今辽宁)。乾隆进士。嘉庆六年,以内阁侍读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四年,考授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十八年,任刑科给事中,期间因失查八卦教教首林清谋反案,降三级调用。高鹗通晓经史,工时文,好金石书画,亦擅长诗词、小说。其诗取法盛唐,多为近体;词风近于花间派,善作小令。著有《高兰墅集》《月小山房遗稿》等。后以续补《红楼梦》闻名。据其妻兄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研究者一般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为其所续,前八十回亦颇有改动。一说是程伟元与高鹗共同续做。或据萃文书屋本《红楼梦》序及引言,认为程、高只是加以修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词中描绘香篆浓雾、绿阴红雨、乳燕杨花等暮春图景,营造清明将暮的朦胧氛围。又写屏山阻隔、子规啼寂、鱼雁难通的孤寂,借东风明月等美好时光被“封侯”耽误的遗憾,表达深闺女子的怀人之情与时光蹉跎之叹。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细腻笔触描绘暮春时节的深闺景象与自然风物。起笔“丝丝香篆浓于雾”借室内萦回的篆香雾气,营造朦胧幽寂的氛围,“织就绿阴红雨”以拟人化手法,将烟霭与春光交织成绿树成荫、落红如雨的秾丽图景,暗喻时光在朦胧中悄然流逝。“乳燕傍幕”“杨花似雪”“梨云如梦”等意象依次铺陈,从灵动的乳燕到缥缈的花云,动静结合,绘出春末的虚幻与柔美。结句“又是清明暮”以“又是”点明清明时节的循环往复,将自然景象的变迁与闺中女子对时光易逝的敏感怅惘融为一体,乐景中暗含孤寂,为下片抒怀埋下伏笔。下片转向闺中怀人的情感抒发,以空间与心理的双重阻隔开篇。“屏山遮断相思路”既写屏风对视线的阻挡,亦象征相思之情被现实隔绝的无奈;“子规啼到无声处”化用典故,以杜鹃啼血的凄厉与声竭,强化思念的持久与痛苦,将孤寂氛围推向极致。“鳞瞑羽迷谁与诉”以“鳞羽”代指书信,“瞑”“迷”状写音信断绝的迷茫,直白的设问凸显无人倾诉的孤独。结句“好段东风,好轮明月,尽教封侯误”以两个“好”字盛赞良辰美景,却笔锋陡转,指出美好时光因追求功名而被辜负,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幽怨融入对时光虚掷的叹惋中,借景抒情而含蓄深婉。全片通过意象的递进与情感的转折,层层深化深闺女子的相思之痛与人生遗憾。
上一篇:清·吴伟业《生查子·旅思》
下一篇:清·李慈铭《临江仙·癸未除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