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xiàng
wáng
miào

朝代:清作者:严遂成浏览量:3
yún
miào
mào
bài
xíng
rén
gōng
zuì
qiān
qiū
wèn
guǐ
shén
jiàn
hóng
鸿
mén
néng
shè
hàn
chuán
chén
鹿
jìng
wáng
qín
fàn
zēng
móu
zhǔ
hán
xìn
yuán
lái
shì
zhú
chén
jiāng
shàng
chǔ
zuì
āi
yuàn
zhāo
hún
wèi
líng
jūn

译文

项羽庙前云旗猎猎,庄严庙貌引得行人纷纷拜谒,千秋功过谁能评说?只能向鬼神叩问这历史谜题。鸿门宴上挥剑起舞,终放刘邦一条生路,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最终灭亡秦朝。范增离去后,再无出谋划策的主帅,韩信原本是被驱逐离开的臣子。江上楚地之歌,声音最为哀怨,招魂的时候,不单单是为了屈原。

逐句剖析

"云旗庙貌拜行人":项羽庙前云旗猎猎,庄严庙貌引得行人纷纷拜谒,

# 云旗:灵旗。

"功罪千秋问鬼神":千秋功过谁能评说?只能向鬼神叩问这历史谜题。

"剑舞鸿门能赦汉":鸿门宴上挥剑起舞,终放刘邦一条生路,

# 剑舞鸿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船沉巨鹿竟亡秦":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最终灭亡秦朝。

# 船沉巨鹿:指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主力。

"范增一去无谋主":范增离去后,再无出谋划策的主帅,

# 范增一去: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

"韩信元来是逐臣":韩信原本是被驱逐离开的臣子。

# 元:一作原。,韩信:项羽属臣,后被逐归顺刘邦。

"江上楚歌最哀怨":江上楚地之歌,声音最为哀怨,

"招魂不独为灵均":招魂的时候,不单单是为了屈原。

# 招魂不独为灵均:《楚辞·招魂》据说是宋玉为屈原招魂而作,以此暗喻作者自己对项羽的悼念。灵均:屈原字灵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乌江项王庙》是清代诗人严遂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了项王庙前人来人往拜谒的情景,以“功罪千秋问鬼神”引发对项羽功过的思考与追问。诗里提到鸿门宴和巨鹿之战两件大事,既写出项羽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也隐约流露对他固执己见的批评。中间两联讲到范增因为不被重用而愤懑离开,韩信虽有能力却转投刘邦,说明项羽在用人方面的问题可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最后用楚地的民歌《四面楚歌》和招魂的习俗来收尾,仿佛让人看到项羽当年被困垓下的悲凉场景,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功过的思考。整首诗既有历史事实的叙述,又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严遂成(1694~?),清代诗人。字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云南嵩明知州。严遂成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并称为“浙西六家”。严遂成工于咏物,以咏史诗见长。法式善谓其咏物诗“如李龙眠画入神品”。阮元谓其诗具有“造句雄奇”和“言情旖旎”“两种笔意”。著有《海珊诗钞》《明史杂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描绘了项王庙前人烟缭绕、行人拜谒的场景,通过“剑舞鸿门赦汉”“船沉巨鹿亡秦”等历史典故,展现了项羽一生的辉煌与遗憾。全诗借凭吊乌江项王庙,表达了对项羽功过是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兴衰、英雄末路的无限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剑舞鸿门能赦汉”与“船沉巨鹿竟亡秦”两组事件形成鲜明对照。鸿门宴上,项羽面对刘邦这一潜在劲敌,出于自信与大度选择放过,展现出其优柔寡断与妇人之仁;而巨鹿之战时,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率领楚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尽显果敢英勇与军事魄力。一“赦”一“亡”的对比,将项羽在关键时刻的不同抉择与最终结局的巨大反差生动呈现,深刻揭示出性格弱点对命运走向的决定性影响。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在颔联中“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分别化用“鸿门宴”和“巨鹿之战”两大历史典故。“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重要转折点,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羽最终未对刘邦痛下杀手,此典故的运用既精准概括了这一充满戏剧性与权谋斗争的历史场景,也暗合项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的性格特点;“巨鹿之战”中,项羽下令破釜沉舟,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击败秦军,诗人用“船沉巨鹿”短短四字,便将项羽的勇猛果敢与军事才能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迅速联想到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历史底蕴。

3. 分段赏析

《乌江项王庙》是清代诗人严遂成晚年遍历豫、楚、滇、黔等地,在登临访古之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同时也是一首极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咏史诗。彼时的严遂成饱览世间沧桑,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思索,以项羽庙为切入点,在笔墨流转间勾勒出这位西楚霸王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蕴含着对历史兴衰、人物命运的深刻感悟。首联“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诗人将视角聚焦于项王庙。庙前,象征着威严与神秘的云旗高高飘扬,随风舞动,仿佛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岁月;庙内,项羽神像庄严肃穆,引得往来行人纷纷驻足拜谒,表达着对这位传奇英雄的崇敬。然而,诗人并未沉浸于这庄重肃穆的氛围之中,一句“功罪千秋问鬼神”如惊雷般打破平静,引发人们对项羽一生功过是非的深刻思考。在当时,世人对项羽的评价往往流于表面,或褒或贬,莫衷一是。诗人在此以“问鬼神”的独特方式,暗示出项羽功过的复杂性与争议性,仿佛唯有超脱尘世的鬼神,才能真正评判这位英雄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全诗奠定了思辨与探究的基调。颔联“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诗人精心选取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对仗工整地展现了项羽的辉煌功绩。“剑舞鸿门”,在那场充满杀机与权谋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性命危在旦夕。然而,项羽却因自身的磊落胸怀、贵族气度以及对刘邦实力的轻视,最终选择放过了这个日后成为他劲敌的人物。这一“赦”字,既体现了项羽的自信与大度,也为他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船沉巨鹿”,则描绘了巨鹿之战中项羽的英勇无畏与果敢决断。秦兵围困巨鹿,局势危急,项羽率兵救援,渡河之后,毅然下令破釜沉舟,只携带三日粮草,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此役中,他身先士卒,激励将士奋勇拼杀,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主力,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颈联“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元来是逐臣”,笔锋一转,直指项羽失败的关键因素。范增,他目光如炬,深知刘邦的威胁,多次力劝项羽诛杀刘邦以绝后患。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不仅未能采纳范增的建议,反而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对范增心生猜忌,逐渐削夺其权力。心灰意冷的范增忿然离走,最终病死途中。自范增离去后,项羽的楚军阵营便失去了主心骨,在决策上屡屡失误;而韩信,这位日后在楚汉相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刘邦击败项羽的军事天才,原本竟是项羽麾下的部将。韩信在项羽军中时,多次向项羽献策,却始终未被重用。怀才不遇的他最终选择逃离楚军,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项羽霸业的终结者之一。这两句诗通过对范增和韩信命运的描述,深刻揭示了项羽在用人方面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些失误,一步步将他推向了失败的深渊。尾联“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诗人以江上飘荡的楚歌收束全篇,营造出一种凄婉哀伤的氛围。战国时期,楚地之歌以其哀怨动人而闻名,其中《楚辞·招魂》相传是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屈原,作为楚国的爱国诗人,一生忠君爱国,却遭奸臣陷害,最终投江自尽,其遭遇令人惋惜。而此刻,诗人认为,那在乌江江面上回荡的哀怨楚歌,不仅仅是在为屈原招魂,更是在为项羽这位同样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而歌。项羽与屈原,虽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都有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经历了命运的残酷捉弄,最终都以悲剧收场。诗人将他们相提并论,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表达了对项羽深深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历史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士祯《栖贤寺》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生查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