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lóu
lìng
·
·
chuí
liǔ
bǎn
qiáo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chuí
liǔ
bǎn
qiáo
jiāo
yīng
zhuó
zhèng
mén
qián
chūn
shuǐ
chū
tóu
luó
xiǎo
céng
sòng
shàng
yǎo
niáng
huā
fēn
xié
tái
qián
jiù
jìng
yàn
cháo
kōng
luò
jìn
qín
wéi
yǒu
tiān
biān
méi
yuè
zài
yóu
guà
xiǎo
lóu
西

译文

低垂的垂柳依傍着低矮的板桥,娇俏的黄莺在枝头特意地啼叫。正对着门前的春水刚刚涨得与岸相平。还记得那人穿着小巧的黑色罗袜,我曾送她到,窅娘堤边。当年在花荫下依依不舍地分别,如今长满青苔的旧时路径已模糊难辨。燕子的巢穴空空如也,筑巢的芹泥早已落尽。只有天边那弯如眉的月亮还在,依旧静静地挂在,小楼的西边。

逐句剖析

"垂柳板桥低":低垂的垂柳依傍着低矮的板桥,

"娇莺著意啼":娇俏的黄莺在枝头特意地啼叫。

# 著:一作着。

"正门前春水初齐":正对着门前的春水刚刚涨得与岸相平。

"记取鸦头罗袜小":还记得那人穿着小巧的黑色罗袜,

"曾送上":我曾送她到,

"窅娘堤":窅娘堤边。

"花底惜分携":当年在花荫下依依不舍地分别,

"苔钱旧径迷":如今长满青苔的旧时路径已模糊难辨。

"燕巢空落尽芹泥":燕子的巢穴空空如也,筑巢的芹泥早已落尽。

"惟有天边眉月在":只有天边那弯如眉的月亮还在,

"犹自挂":依旧静静地挂在,

"小楼西":小楼的西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楼令・垂柳板桥低》是清代朱彝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以写景起笔,描绘了垂柳、娇莺、春水等春日景象,随后转入回忆,写曾在窅娘堤送别美人的情景,后又回到眼前,写花底旧径、空巢等景,以天边眉月作结。词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对往昔的怀念与如今的怅惘融入景物描写中,语言清丽婉约,通过“垂柳”“娇莺”“眉月”等意象,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与怅然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物起笔,“垂柳板桥低,娇莺著意啼”描绘出春日里垂柳低垂、板桥隐于柳色,黄莺声声啼鸣的景象。“低”字写出垂柳的柔态,“著意啼”赋予黄莺人的情态,仿佛在为这春日增添生机,也为后文的回忆铺垫了略带暖意的基调。“正门前春水初齐”则以门前春水刚刚涨满的景象,进一步勾勒出春日的鲜活,水势“初齐”既点明时节,又暗含时光流转之感。随后转入回忆,“记取鸦头罗袜小,曾送上,窅娘堤”中,“鸦头罗袜小”以女子小巧的鞋袜勾勒出她的形象,虽未直接写人,却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娇俏;“曾送上”三字点明这是往昔场景,“窅娘堤”则明确了送别地点,将眼前春景与昔日送别画面自然衔接,暗藏对过往的怀念。下片由回忆转入当下。“花底惜分携”直接点出昔日在花下不舍分别的情景,“惜”字点明当时的情感;“苔钱旧径迷”则写如今旧路上长满青苔,早已模糊难辨,今昔对比中,突出时光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怅惘。“燕巢空落尽芹泥”以燕巢空空、芹泥落尽的景象,进一步渲染空寂之感,燕子离去、巢穴荒废,呼应着人事的变迁,强化了孤寂的氛围。结尾“惟有天边眉月在,犹自挂,小楼西”中,“眉月”以其纤细如眉的形象,增添了几分清幽;“惟有”二字强调其唯一性,与前文的“空”形成对比,昔日景象已逝,唯有这弯月亮还像从前一样挂在小楼西侧,以不变的月色反衬人事的无常,将对往昔的怀念和如今的怅然之情寄托其中,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顾太清《南乡子·咏瑞香》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记征人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