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云鸦背重":潮湿的云朵压在乌鸦背上,显得沉重,
"野寺出新晴":野外的寺庙在雨后新晴时显现出来。
"败叶存秋气":凋零的落叶留存着秋天的气息,
"寒钟过雨声":寒钟的声音穿过雨幕传来。
"半檐群鸟入":半檐下,一群鸟儿飞进巢中,
"深树一灯明":幽深的树林中,有一盏灯亮着。
"猎猎西风劲":猎猎作响的西风十分强劲,
"湖心月乍生":湖中心,月亮刚刚升起。
“乾隆三大家”之一
蒋士铨(1725~1785),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清容居士、藏园,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诗文、词曲皆擅,诗风沉雄遒劲,题材广泛,有不少描写社会生活之作。他喜以诗论诗,还以诗论绘画、书法、戏曲等;亦善于以诗论史,或读史兴感,或怀古寄慨,或表达仰慕之情,或予以讽刺鞭挞,纵横捭阖,议论风生。著有《忠雅堂文集》《忠雅堂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写湖上晚归所见的暮秋之景的一首诗。作品围绕诗人湖上晚归的经历展开,细致地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色。全诗借景抒情,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露出一角晴白。这一“出”字又颇妙,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出”,又似写这新晴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出”。晴以衬阴,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通感:“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
3. 分段赏析
首联“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诵起句时,一阙深秋的凉意便迎面而至。尽管诗句未着一字写秋、写晚,却精准捕捉到暮秋黄昏雨霁初晴的独特景致。所谓“湿云”,既非雨中翻涌的墨云,亦非雨后疏淡的云絮,而是被方才的秋雨浸透、仍饱含雨意的沉沉阴云。归巢的鸦群则暗暗扣合诗题“晚归”。一个“重”字尤为精妙,不仅以通感手法将视觉意象转化为重量感知,更将云与鸦两景勾连——漫天湿云似压在鸦背之上,让雨意的沉郁更显厚重。在这片云鸦交织的泼墨背景间,忽而透出一角新晴。这个“出”字堪称神来之笔,既似写被雨幕遮蔽的野寺因天晴而显露,又似写这晴色因野寺的浮现才得以呈现。晴色反衬阴翳,更将湖岸周遭萧瑟荒寒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颔联描绘归途见闻,同样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诗人避写枯叶、落叶,独选“败叶”入诗——这些被秋风秋雨摧残的残枝败叶,蕴藏着更浓郁的秋意。“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功力,再次运用通感技法,将听觉的钟声转化为肤觉的寒意,却并非直白生硬的转化,而是写远寺传来的钟声似被秋雨洗涤,染上丝丝冷意,与整体画面浑然相融。此联不仅描摹了秋色秋声,更传递出诗人心中感知的秋韵。颈联继而通过时空转换暗扣“归”字。渐近居所时,已可见半檐屋角,另一半或许被归飞的鸟群遮蔽;再靠近些,树丛间已透出一星灯火,夜色也愈发深沉。古人论“移步换形”,此处却以景物的更迭暗示行人的步履移动,构思颇为精巧。尾联尾句写归来后回望湖面:黄昏褪尽,夜幕低垂,劲烈的西风中,一弯明月初升,倒映在雨后的湖心。西风的“动”与湖月的“静”形成鲜明反衬,仿佛可见诗人静立湖边,凝视湖心秋月,将归途的秋光秋景细细回味。
4. 作品点评
此诗妙在无字述人却处处见人。因其突破单纯摹景之境,转而以意象组合传递人文温度——枯荷残梗暗藏躬耕者的辛劳,寒寺钟声折射归途者的孤寂,暮云归鸟隐喻行路者的倦意。字句经诗心淬炼,自然景致皆成人心镜像,物象皆染人情温度,所谓“景语即情语”的境界,恰于无声处听惊雷。
上一篇:清·吴伟业《过吴江有感》
下一篇:清·朱孝臧《清平乐·夜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