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xiāng
gǎng

朝代:清作者:朱孝臧浏览量:3
xián
dēng
jiàn
miè
shā
dòng
huāng
huāng
yuè
tiān
chù
zhōng
yuán
jiāng
yǐng
chū
chéng
duò
lóu
fēng
shēng
xìn
kuáng
tāo
dōng
shǐ
jiāo
lóng
ǒu
fēn
míng

译文

船边的灯火渐渐熄灭,朦胧的月光在沙滩上摇荡。极目远望,只见天边低垂不见飞鹘,哪里是青山微如一发的中原?归隐江湖休息才是第一程,舵楼里随风飘出愤怨的笛声。我不信狂涛东驶不可挽转,蛟龙已偶尔对我说分明。

逐句剖析

"舷灯渐灭":船边的灯火渐渐熄灭,

# 舷灯:船边灯火。灯:一作镫。

"沙动荒荒月":朦胧的月光在沙滩上摇荡。

# 荒荒月:月色朦胧。

"极目天低无去鹘":极目远望,只见天边低垂不见飞鹘,

# 极目天低无去鹘:“极目”两句:化用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中“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句意。鹘,鸟名,鹰隼类,非常凶猛。

"何处中原一发":哪里是青山微如一发的中原?

"江湖息影初程":归隐江湖休息才是第一程,

# 江湖息影初程:“江湖”两句:江湖,隐士所居,相对朝廷。息影,隐居休息之意。舵楼,掌舵之处。

"舵楼一笛风生":舵楼里随风飘出愤怨的笛声。

# 笛:轮船汽笛。

"不信狂涛东驶":我不信狂涛东驶不可挽转,

"蛟龙偶语分明":蛟龙已偶尔对我说分明。

# 偶语: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史记·高祖本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夜发香港》是清末民国初词人朱祖谋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写船发香港时的夜景,舷灯渐灭,月色朦胧,极目远望,景色疏淡空旷,衬托出寂寥孤寒的心情;下片记水上夜行,狂涛东驶,舵楼笛声响起,表明从此息影江湖,跳出凶险宦海。全词意境凄迷,格调低沉,将对国事的忧伤以及内心迷茫消沉的情绪展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词。描绘了夜发香港时舷灯渐灭、荒月照沙、天低无鹘的苍茫景象,以及舵楼笛声、狂涛蛟龙等。体现了词人对中原的关切,借景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沉郁的爱国情怀,营造出苍茫沉郁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化用:上片“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化用苏轼“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诗句。苏轼贬归时见“青山一发”含乐观,作者改以“无去鹘”“何处”,以空茫之景与痛切叩问,凸显近乎绝望的忧国之悲。借景抒情:上片借“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天低无去鹘”等黯淡视觉景象,营造星月无光的幽冷氛围,含蓄烘托作者孤寂心境与对国事衰微的深层忧虑,景中含情而情隐于景。多感官描写:上片聚焦视觉,以“舷灯”“沙月”“天鹘”等意象构建苍茫空间;下片转写听觉,“舵楼一笛风生”以汽笛声响打破沉郁,海风激荡声与潜在“蛟龙偶语”形成听觉层次,多维度传递情感起伏。抑扬:下片“江湖息影初程”写退隐初始的低沉抑郁(抑),“舵楼一笛风生”以高亢笛声、浩大风声振起精神(扬),一抑一扬间,既纾解上片郁塞,又为“不信狂涛东驶”的倔强信念蓄势,体现情感的曲折张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描绘作者所乘轮船驶离港口后,船舷灯火逐一熄灭,四下陷入黑暗。此时映入眼帘的,唯有被黯淡月色笼罩的沙滩,在海水的拍击下,于朦胧中似在推涌摇晃着那层微薄的月光,勾勒出一个星月隐晦、令人黯然的夜晚。这处景色描写,并非仅为烘托作者彼时的低落心境,更蕴含深层意涵。紧接着“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作者将视线从近处移向远方,试图在辽阔天际寻得苍鹘搏击的身影以提振精神,然目之所及,唯有低垂的天穹下不见飞鸟踪迹,地平线处亦是一片苍茫,难觅中原大地的丝毫影迹。此句化用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中“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之句,然苏轼被贬北归时犹能见“青山一发”,字里行间尚存几分乐观,而作者在此却以“无去鹘”的空寂和“何处”的叩问,尽显近乎绝望的悲怆,深刻体现出作者即便身处个人失意之境,仍心怀中原、忧虑天下的广阔胸襟。上片以视觉描写为主,下片则转向听觉。“江湖息影初程”一句,表明作者刚辞官退隐,开启人生新的阶段,其中既有远离官场的如释重负,亦夹杂着对未来的迷茫与低沉心绪。“舵楼一笛风生”描绘轮船舵楼高处汽笛长鸣,声响在海风中激荡,听来仿佛风声因笛声而起。此二句一抑一扬,前句的低沉抑郁与后句笛声、风声带来的昂扬振奋相互交织,上片的郁塞苦闷渐被驱散,情感脉络在此处出现转折。“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中,“狂涛东驶”未必是真实海景的写照,更多是作者的有意营造,“狂涛”可视为时局动荡、国势衰微的象征。而作者以“不信”二字断然否定,在风声涛声的喧嚣中,仿佛听到水底蛟龙的私语,它们以水中主宰者的姿态,宣称能决定波涛的流向。这一奇妙的听觉想象,既打破了上片的绝望氛围,以“不信”的坚定展现出不甘沉沦的精神,亦通过“蛟龙”的隐喻,传递出对潜在力量终将掌控局势的期许,在现实的悲凉与艺术的想象中,展现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蒋士铨《湖上晚归》

下一篇:清·黄景仁《贺新郎·太白墓和稚存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