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chén
mào
péi

朝代:清作者:林则徐浏览量:3
sòng
liáng
zhōu
jiā
chéng
bèn
duǎn
yuán
qīng
gāo
tán
tòng
yǐn
tóng
西
xiào
qiè
fèn
chén
yín
běi
zhēng
xiǎo
chǒu
tiào
liáng
shuí
tiǎn
miè
zhōng
yuán
lǎn
pèi
wàng
chéng
qīng
guān
shān
wàn
cán
xiāo
mèng
yóu
tīng
jiāng
dōng
zhàn
shēng

译文

送我向凉州十日路程,独自一人驱车短辕轻。高谈痛饮如同长安人西笑,激愤吟诵有如班彪赋《北征》。有谁能消灭掉跳梁小丑,登车揽辔有老将天下澄清。万里边关残夜梦断,好像听到江东的战鼓声声。

逐句剖析

"送我凉州浃日程":送我向凉州十日路程,

# 浃日:古代用天干、地支组合纪年和日,自甲至癸一轮十天称浃日。

"自驱薄笨短辕轻":独自一人驱车短辕轻。

# 辕:伸出车座之前挽牲口的部件。

"高谈痛饮同西笑":高谈痛饮如同长安人西笑,

"切愤沉吟似《北征》":激愤吟诵有如班彪赋《北征》。

# 北征:西汉末班彪作《北征赋》,抒发对国家混乱的忧愤和澄清政治的愿望。

"小丑跳梁谁殄灭":有谁能消灭掉跳梁小丑,

# 小丑:指英国侵略者。

"中原揽辔望澄清":登车揽辔有老将天下澄清。

# 揽辔:手持马缰。

"关山万里残宵梦":万里边关残夜梦断,

"犹听江东战鼓声":好像听到江东的战鼓声声。

# 江东:泛指江浙东南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答陈子茂德培》为清代名臣林则徐所作。彼时处于流放境遇的他,虽身困边陲,却依然心系国防安危,诗作中满溢着对平息边境骚乱、捍卫国土完整的深切期盼。诗中“犹听江东战鼓声”一句,生动勾勒出一位饱经沧桑、两鬓染霜的老者形象——岁月的磨砺未曾冷却他的壮志豪情,那颗炽热的报国之心,始终伴随着激昂的战斗节拍跳动,尽显其拳拳爱国赤忱与不屈的精神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陕甘一带局势动荡,刀客与回民联合发起多起反抗官府的斗争。同年九月,钦差大臣、陕甘总督林则徐蒙冤获罪,踏上遣戍新疆之路。途经古浪、凉州时,他挥笔写下《次韵答陈子茂德培》,以诗抒怀。不仅如此,林则徐还留下诸多珍贵墨宝与匾额,以文字为媒,盛赞西北雄浑壮丽的山河风光,为当地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林则徐在被贬凉州途中,以和诗形式回应陈子茂德培之作。诗中先叙述友人送别的行程,接着回忆与友人高谈痛饮、共抒愤慨之情。随后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关切,希望能澄清中原。即便身处贬谪途中,梦中仍念及战事,体现诗人虽遭挫折,却始终心怀国家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切愤沉吟似《北征》”,化用杜甫《北征》的典故。杜甫在《北征》中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局势如杜甫般的深切担忧与深沉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直抒胸臆:“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直接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渴望像范滂那样揽辔澄清天下,为国家平定战乱、恢复太平的壮志,直接有力地传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叙述友人送自己前往凉州,行程历经十日。“自驱薄笨短辕轻”描绘自己乘坐简陋轻便的车子前行,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在艰难处境下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被贬谪的境遇。颔联:“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回忆与友人高谈阔论、尽情痛饮,如同那些西入长安的人一样谈笑风生。同时,对国家局势的深切愤慨和沉吟,恰似杜甫作《北征》时的心境,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从个人行程过渡到对国家大事的感慨。颈联:“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直接抒发对侵略者如小丑般跳梁跋扈的愤怒,发出谁能将其消灭的质问。并表达自己期望能像范滂那样,在中原大地揽辔而行,澄清天下,展现出诗人渴望为国家扫除祸患、恢复太平的壮志豪情,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尾联:“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描绘在被贬谪的万里关山途中,即使在残夜的梦境里,依然仿佛听到江东传来的战鼓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始终心系国家战事,对国家命运深深牵挂的情怀,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诗中前后情感的转变,鲜明映照出作者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一心以国家命运为念的崇高品格。而道光皇帝旻宁却忠奸莫辨,做出自毁栋梁之举。正是其错误决策与昏聩统治,使中国无可挽回地滑向半殖民地深渊,在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篇写下了沉重而耻辱的第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慧霖《闰中秋玩月》

下一篇:清·李鸿章《赴试途中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