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凉州浃日程":送我向凉州十日路程,
# 浃日:古代用天干、地支组合纪年和日,自甲至癸一轮十天称浃日。
"自驱薄笨短辕轻":独自一人驱车短辕轻。
# 辕:伸出车座之前挽牲口的部件。
"高谈痛饮同西笑":高谈痛饮如同长安人西笑,
"切愤沉吟似《北征》":激愤吟诵有如班彪赋《北征》。
# 北征:西汉末班彪作《北征赋》,抒发对国家混乱的忧愤和澄清政治的愿望。
"小丑跳梁谁殄灭":有谁能消灭掉跳梁小丑,
# 小丑:指英国侵略者。
"中原揽辔望澄清":登车揽辔有老将天下澄清。
# 揽辔:手持马缰。
"关山万里残宵梦":万里边关残夜梦断,
"犹听江东战鼓声":好像听到江东的战鼓声声。
# 江东:泛指江浙东南一带。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林则徐在被贬凉州途中,以和诗形式回应陈子茂德培之作。诗中先叙述友人送别的行程,接着回忆与友人高谈痛饮、共抒愤慨之情。随后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关切,希望能澄清中原。即便身处贬谪途中,梦中仍念及战事,体现诗人虽遭挫折,却始终心怀国家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切愤沉吟似《北征》”,化用杜甫《北征》的典故。杜甫在《北征》中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局势如杜甫般的深切担忧与深沉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直抒胸臆:“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直接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渴望像范滂那样揽辔澄清天下,为国家平定战乱、恢复太平的壮志,直接有力地传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叙述友人送自己前往凉州,行程历经十日。“自驱薄笨短辕轻”描绘自己乘坐简陋轻便的车子前行,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在艰难处境下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被贬谪的境遇。颔联:“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回忆与友人高谈阔论、尽情痛饮,如同那些西入长安的人一样谈笑风生。同时,对国家局势的深切愤慨和沉吟,恰似杜甫作《北征》时的心境,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从个人行程过渡到对国家大事的感慨。颈联:“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直接抒发对侵略者如小丑般跳梁跋扈的愤怒,发出谁能将其消灭的质问。并表达自己期望能像范滂那样,在中原大地揽辔而行,澄清天下,展现出诗人渴望为国家扫除祸患、恢复太平的壮志豪情,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尾联:“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描绘在被贬谪的万里关山途中,即使在残夜的梦境里,依然仿佛听到江东传来的战鼓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始终心系国家战事,对国家命运深深牵挂的情怀,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诗中前后情感的转变,鲜明映照出作者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一心以国家命运为念的崇高品格。而道光皇帝旻宁却忠奸莫辨,做出自毁栋梁之举。正是其错误决策与昏聩统治,使中国无可挽回地滑向半殖民地深渊,在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篇写下了沉重而耻辱的第一笔。
上一篇:清·慧霖《闰中秋玩月》
下一篇:清·李鸿章《赴试途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