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山川缙云岭":我去年就登临了缙云山,
# 缙云岭:又名仙都山,在今浙江缙云县境。
"今年雨雪白登台":今年又置身于这风雪弥漫的白登山。
# 白登台:即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处。
"可怜日至长为客":可怜我在冬至还在他乡为客,
# 日至:日南至,即冬至。
"何意天涯数举杯":何曾想到会在此天涯举杯消愁。
# 数:屡次。,天涯:远方。,何意:何曾想到。
"城晚角声通雁塞":傍晚边城响起的号角声直通雁门关,
# 雁塞:即雁门塞,又名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角:军中吹的号角。
"关寒马色上龙堆":关外积雪呈现出斑驳之色,延伸到白龙堆沙漠。
# 关寒马色上龙堆:说雁门关一带因天寒而变得如同马色的灰暗斑驳,且远接塞外荒凉的沙漠。关: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北部,为长城要塞之一。马色:《唐书·回纥传》:“马色皆驳。”这里疑指地有积雪,现出斑驳之色。龙堆:亦称白龙堆,在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古代为西域交通要道。
"故园望断江村里":遥想家乡在远方的江村之中,
"愁说梅花细细开":却又怕说起此时梅花已经盛开了。
# 细细开:形容花枝繁盛,花时长久。语本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嫩蕊商量细细开。”,愁说:指怕提起故乡风物。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乡诗。通过“去岁山川”与“今年雨雪”的时空跳跃,介绍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漫长历程,描绘了塞外边地的荒寒景象,营造出孤寂凄冷的意境,表达了羁旅愁思与归乡不得的沉痛。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直抒漂泊之痛,写游子在众人团圆过佳节时,自己只能登高饮酒排解相思之愁。联想:“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写城头角声穿透暮色直达雁门关,积雪覆盖的关隘延伸向白龙堆沙漠,由眼前看到的萧瑟景象联想到塞外的荒寒。对比:“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以今夕的对比勾勒诗人漂泊轨迹,“缙云岭”暗指江南春色,“白登台”对应塞北冬景,通过“山川”与“雨雪”的对比,暗示行旅艰辛。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时空跳跃的笔法勾勒诗人漂泊轨迹。首句“缙云岭”暗指江南春色,次句“白登台”对应塞北冬景,通过“山川”与“雨雪”的意象对比,暗示行旅艰辛,而“今年”句更以“雨雪”强化岁暮寒意,呼应后文“长为客”的悲慨。颔联直抒漂泊之痛。“日至”即冬至,本应团圆的佳节反成客居的刺心时刻。“长”字凸显羁旅时间之久,“数”字暗含举杯消愁的频次,两字叠加将羁旅孤寂推向高潮。此联直抒胸臆,强化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愤懑。颈联转写边塞萧瑟之景。城头角声穿透暮色直达雁门关,积雪覆盖的关隘延伸向白龙堆沙漠,视听结合中“通”“上”二字赋予画面动态感。此联由景入情,以荒寒之景烘托孤寂心境,而“雁塞”“龙堆”等地理名词的堆砌更显边地苍茫。尾联收束全篇于矛盾心境。诗人极目故园却阻隔重重,“望断”与“愁说”形成情感张力。梅花本为报春之兆,此刻却成思乡之痛的催化剂,诗人以“勿提此物”的决绝,反衬出乡愁的不可承受,最终以直陈“愁”字点破全诗情感内核。
4. 作品点评
此诗代表了朱彝尊诗艺的特色。全篇以精严的对仗架构,除却收束之联外,三联皆呈工对之美。特别是首联与颈联暗藏四地之名,自然又贴切。尾联转益杜少陵沉郁顿挫之法,将家国忧思寄于尺幅之间。全篇因此呈现出典丽深婉的审美特质,足以见得作者才华横溢。
# 学北地高人杜陵,通首一气,能以大力负之而趋。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下一篇:清·朱彝尊《来青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