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zhōng
zhì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suì
shān
chuān
jìn
yún
lǐng
jīn
nián
xuě
bái
dēng
tái
lián
zhì
cháng
wéi
tiān
shuò
bēi
chéng
wǎn
jiǎo
shēng
tōng
yàn
sài
guān
hán
shàng
lóng
duī
yuán
wàng
duàn
jiāng
cūn
chóu
shuō
méi
huā
kāi

译文

我去年就登临了缙云山,今年又置身于这风雪弥漫的白登山。可怜我在冬至还在他乡为客,何曾想到会在此天涯举杯消愁。傍晚边城响起的号角声直通雁门关,关外积雪呈现出斑驳之色,延伸到白龙堆沙漠。遥想家乡在远方的江村之中,却又怕说起此时梅花已经盛开了。

逐句剖析

"去岁山川缙云岭":我去年就登临了缙云山,

# 缙云岭:又名仙都山,在今浙江缙云县境。

"今年雨雪白登台":今年又置身于这风雪弥漫的白登山。

# 白登台:即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处。

"可怜日至长为客":可怜我在冬至还在他乡为客,

# 日至:日南至,即冬至。

"何意天涯数举杯":何曾想到会在此天涯举杯消愁。

# 数:屡次。,天涯:远方。,何意:何曾想到。

"城晚角声通雁塞":傍晚边城响起的号角声直通雁门关,

# 雁塞:即雁门塞,又名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角:军中吹的号角。

"关寒马色上龙堆":关外积雪呈现出斑驳之色,延伸到白龙堆沙漠。

# 关寒马色上龙堆:说雁门关一带因天寒而变得如同马色的灰暗斑驳,且远接塞外荒凉的沙漠。关: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北部,为长城要塞之一。马色:《唐书·回纥传》:“马色皆驳。”这里疑指地有积雪,现出斑驳之色。龙堆:亦称白龙堆,在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古代为西域交通要道。

"故园望断江村里":遥想家乡在远方的江村之中,

"愁说梅花细细开":却又怕说起此时梅花已经盛开了。

# 细细开:形容花枝繁盛,花时长久。语本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嫩蕊商量细细开。”,愁说:指怕提起故乡风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云中至日》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勾勒出诗人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思,首联描写今昔对比;颔联直抒冬至时分孤寂之情;颈联寓情于景,由眼前枯木寒林的萧索,幻化为雁塞龙堆的苍茫雪域;尾联以“故园梅发”的明媚想象反照羁旅苦寒的现实境遇。全诗笔力雄健而情致幽微,对仗工整,从直抒羁旅之愁到遥想故园,跌宕起伏,既展现塞外风光的壮阔,又传递游子思乡的细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康熙三年(1664年)冬至,记录了诗人客居云中郡(今山西大同)的节令见闻。时值诗人赴任山西按察副使曹溶幕府期间,栖居于大同城南的万物同春亭。值此岁暮阴阳交割之际,北地风物萧疏,客舍寒灯寂寥,本当阖家团聚的佳节,诗人独对边城冬色,遥念故园至亲,遂作此篇寄寓羁旅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乡诗。通过“去岁山川”与“今年雨雪”的时空跳跃,介绍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漫长历程,描绘了塞外边地的荒寒景象,营造出孤寂凄冷的意境,表达了羁旅愁思与归乡不得的沉痛。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直抒漂泊之痛,写游子在众人团圆过佳节时,自己只能登高饮酒排解相思之愁。联想:“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写城头角声穿透暮色直达雁门关,积雪覆盖的关隘延伸向白龙堆沙漠,由眼前看到的萧瑟景象联想到塞外的荒寒。对比:“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以今夕的对比勾勒诗人漂泊轨迹,“缙云岭”暗指江南春色,“白登台”对应塞北冬景,通过“山川”与“雨雪”的对比,暗示行旅艰辛。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时空跳跃的笔法勾勒诗人漂泊轨迹。首句“缙云岭”暗指江南春色,次句“白登台”对应塞北冬景,通过“山川”与“雨雪”的意象对比,暗示行旅艰辛,而“今年”句更以“雨雪”强化岁暮寒意,呼应后文“长为客”的悲慨。颔联直抒漂泊之痛。“日至”即冬至,本应团圆的佳节反成客居的刺心时刻。“长”字凸显羁旅时间之久,“数”字暗含举杯消愁的频次,两字叠加将羁旅孤寂推向高潮。此联直抒胸臆,强化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愤懑。颈联转写边塞萧瑟之景。城头角声穿透暮色直达雁门关,积雪覆盖的关隘延伸向白龙堆沙漠,视听结合中“通”“上”二字赋予画面动态感。此联由景入情,以荒寒之景烘托孤寂心境,而“雁塞”“龙堆”等地理名词的堆砌更显边地苍茫。尾联收束全篇于矛盾心境。诗人极目故园却阻隔重重,“望断”与“愁说”形成情感张力。梅花本为报春之兆,此刻却成思乡之痛的催化剂,诗人以“勿提此物”的决绝,反衬出乡愁的不可承受,最终以直陈“愁”字点破全诗情感内核。

4. 作品点评

此诗代表了朱彝尊诗艺的特色。全篇以精严的对仗架构,除却收束之联外,三联皆呈工对之美。特别是首联与颈联暗藏四地之名,自然又贴切。尾联转益杜少陵沉郁顿挫之法,将家国忧思寄于尺幅之间。全篇因此呈现出典丽深婉的审美特质,足以见得作者才华横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学北地高人杜陵,通首一气,能以大力负之而趋。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郑文焯《浣溪沙·从石楼石壁往来邓尉山中》

下一篇:清·朱彝尊《来青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