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雨蒙蒙竟日闲":瞿塘峡的细雨整日绵绵下个不停,
"扁舟真落画图间":我乘坐的小船仿佛真的坠入了一幅山水画中。
# 扁舟:小舟。
"便将万管玲珑笔":即使有一万支轻巧灵活的画笔,
# 玲珑:指笔之精巧。
"难写瞿塘两岸山":也难以描绘出瞿塘峡两岸美丽的山川。
清代诗人,“性灵派三大家”之一
张问陶(1764~1814),清代诗人。字仲冶,号船山、蜀山老猿、药庵退守。遂宁(今属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等职。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辞官后寓居苏州虎邱山塘。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他写诗、论诗都主张真性情、有个性,反对刻意新巧、模宋规唐。其纪游、写景、题画之作成就较突出,后期诗歌关心时务、民生,超越了以往性灵派诗人只表现个人才情、抒写一己悲欢之褊狭,得老杜沉郁顿挫之风。《晚晴簃诗话》称其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著有《船山诗草》《船山诗草补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刻画翟塘峡的美妙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瞿塘峡景色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扁舟真落画图间”一句,将瞿塘峡的全貌喻为一幅精致画卷。作者乘舟于江,随急流奔涌而下,恰似一叶扁舟悄然融入这幅画中。
3. 分段赏析
开篇“峡雨蒙蒙竟日闲”,诗人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整日细雨霏霏的景象。雨丝如帘,轻柔地笼罩着瞿塘峡的奇山险水,给这片天地披上一层朦胧的纱幕。“闲”字堪称神来之笔,不仅赋予画面悠然恬淡的韵味,更传递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意境,仿佛时间在雨中都放慢了脚步,让观者沉浸于这诗意的氛围之中。第二句“扁舟真落画图间”,诗人巧妙地将瞿塘峡比作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卷。当他乘坐的扁舟在江中疾驰而下时,宛如一叶轻盈的扁舟坠入画中。“真”字强化了扁舟与两岸景色浑然一体的真实感,仿佛人在画中游;“落”字则以动态的笔触,生动展现出船只在湍急江水中飞速前行的态势。不同于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时间维度侧面烘托水流湍急,张问陶在此从空间视角出发,以直观的视觉感受,赋予静态的画面以灵动的生机,让整个画面鲜活跃动起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前两句描绘了扁舟初入瞿塘峡的画面,而后两句“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唐两岸山”则抒发了诗人行船游峡的深切观感。“玲珑笔”代指才华横溢者灵动巧妙的文笔,然而诗人却感叹,即便拥有无数这样的妙笔,也难以描摹出瞿塘峡两岸山峦的壮美神韵。由于行舟速度飞快,两岸的峰峦、云雾、江景等景物如闪电般从眼前掠过,瞬息万变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这不仅体现出瞿塘峡风光的奇绝瑰丽,更暗示了自然之美难以用笔墨完全捕捉。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三峡留下无数丹青诗文,却都只能展现其冰山一角,而张问陶此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笔触,为瞿塘峡的壮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把诗和画的艺术融合得很深入。前两句用类似绘画的笔法描绘出视觉画面,后两句则通过营造意境传递出诗意和哲理,形成了虚实结合的美感。这种艺术特点正好和作者一直主张的“性灵说”相呼应。袁枚曾评价他的诗“沉郁空灵,冠绝蜀中”,而他自己在《诗论》里也强调“灵光”对表达情感很关键,“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这句诗,就生动说明了他把灵性思维当作诗歌根本的创作理念。这首作品既继承了清代蜀地山水诗派“借景抒情”的传统,又用“诗画相互呼应”的独特手法,打造出超出表面视觉的深层含义,体现出鲜明的艺术创新。
上一篇:清·张问陶《梅花(其七)》
下一篇:清·董以宁《卜算子·雪江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