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生别离":从前听说活着的离别,
"不闻死别离":没听说过死亡的离别。
"无论生与死":论活着的离别还是死亡的离别,
"我独身当之":我独自一个人承受它们。
"北风吹枯桑":北风吹着枯萎的桑树,
"日夜为我悲":日日夜夜为我悲伤。
"上视沧浪天":抬头看那苍青色的天空,
# 沧浪天:苍青色的天。
"下无黄口儿":低头没有年幼的孩子。
"人生不如死":活着的日子不如死去,
"父母泣相持":父母哭泣着互相扶持。
"黄鸟各东西":黄鸟各自飞向东方西方,
"秋草亦参差":秋天的野草也长得高低不齐。
"予生何所为":我活着有什么可做的,
"死亦何所辞":我死去有什么可推辞的。
# 死亦:一作予死。
"白日有如此":白天有着这样的光明,
"我心当自知":我的心应当自己知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生死离别的情景,描绘了北风吹枯桑、沧浪天、黄鸟分飞、秋草参差等意象,体现了孤身面对离别的孤独,营造了悲怆的氛围,表达了生死离别的悲怆之情与直面困境的坚忍。
2. 写作手法
用典:“昔闻生别离,不闻死别离”,巧用“生别离”的典故,典故原指人们熟知的亲人或友人在世时的离别场景与情感。作者在诗中将“生别离”与“死别离”对比,通过“昔闻”“不闻”的表述,强调死别比人们熟知的生离更令人陌生悲怆,奠定全诗悲怆基调。比喻:“北风吹枯桑”,以寒风中枯萎的桑树萧瑟景象,比喻自身孤身应对死别的悲苦境遇,将内心悲怆寄托于景物。
3. 分段赏析
“昔闻生别离,不闻死别离”,开篇化用典故,将“生别离”与“死别离”对比。“昔闻”“不闻”的表述,既点出人们对生离的熟知,又强调死别更令人陌生与悲怆,为全诗奠定悲怆的基调,简洁质朴却情感厚重。“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承接首联直抒胸臆。“无论”二字涵盖生死两种离别,“独身当之”则凸显无人分担的孤独感,直白道出自身独自承受离别的处境,情感真挚,传递出深深的无奈与坚韧。“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转入景物描写。“北风吹枯桑”勾勒出寒风呼啸、桑树枯萎的萧瑟秋景,“日夜为我悲”赋予景物人的情感,以景衬情,将内心的悲苦寄托于自然景象,强化悲怆氛围。“上视沧浪天,下无黄口儿”,从上下角度描写画面。“上视沧浪天”写抬头望见苍青的天空,空旷而苍茫;“下无黄口儿”点出身边无孩童相伴的孤寂,天地广阔与自身孤寂形成对比,加深孤独感。“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转向写人事。“人生不如死”道出离别带来的痛苦之深;“父母泣相持”描绘父母哭泣相扶的情景,从亲人的悲伤侧面烘托离别的沉重,情感真切动人。“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再以景物收束情感。“黄鸟各东西”写鸟儿离散纷飞,“秋草亦参差”绘秋草高低不齐的荒芜,以自然景物的离散、萧瑟,暗喻离别的无常与凄凉,情景交融。“予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以设问抒发迷茫。“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的追问,写出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困惑与无助,将内心的悲怆与迷茫推向深处,情感强烈。“白日有如此,我心当自知”,结尾收束情感。“白日有如此”以白日光明自喻心境的清明,“我心当自知”则强调内心对情感的坚守与明悟,在悲怆中透出直面困境的决绝与坚忍。
上一篇: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
下一篇:清·曾国藩《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