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lóu
yuè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2
chūn
mián
huà
lóu
shí
èr
píng
shān
liù
píng
shān
liù
róu
duàn
yuǎn
fēng
nán
tíng
qián
zhòng
jìn
xiāng
zhōng
zhī
jiù
xiāng
xiāng
kàn
zhū
chéng
shì
dān
绿

译文

春日里睡得十分充足,画楼有十二扇窗,屏风上画着六座山。屏风上画着六座山。(屏风上的)柔波连绵不断,远处的山峰却若断若续。庭院前种满了相思树,织机上织出了相思的曲调。相思的曲调,(因思念太深)把红色看成绿色,将朱红当作青色。

逐句剖析

"春眠足":春日里睡得十分充足,

"画楼十二屏山六":画楼有十二扇窗,屏风上画着六座山。

"屏山六":屏风上画着六座山。

"柔波不断":(屏风上的)柔波连绵不断,

"远峰难续":远处的山峰却若断若续。

"庭前种尽相思木":庭院前种满了相思树,

"机中织就相思曲":织机上织出了相思的曲调。

"相思曲":相思的曲调,

"看朱成碧":(因思念太深)把红色看成绿色,

"视丹如绿":将朱红当作青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楼月》是清代词人朱彝尊的一首词。此词运用反复、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画楼”“屏山”“柔波”“远峰”等景物起兴,又通过“相思木”“相思曲”直抒胸臆,展现出深沉的思念之情。它抒发了词人因思念而心神不宁、神情恍惚的状态,“看朱成碧,视丹如绿”便细致刻画了这种情态。词句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将思念之情融入景物与行动之中,体现出细腻的情感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春眠足,画楼十二屏山六”,开篇写春日里睡足了觉,起身所见画楼有十二扇窗,屏风上画着六座山。“春眠足”看似闲适,却暗藏着无所事事的慵懒,为后文的相思之情埋下伏笔;“画楼”“屏山”皆是闺中常见之物,“十二”“六”的数量词,更显居所的幽深与封闭,将人困于其中。“屏山六”叠用前句末三字,强化了屏风环绕的景象。这重复的笔墨,似在强调那屏风如同重重阻隔,让人目光难及远方,也让心绪在此间徘徊不去,更添几分压抑与怅惘。“柔波不断,远峰难续”,写屏风上所绘的柔波连绵不断,远处的山峰却若断若续。柔波如相思之情绵延不绝,远峰难续则似思念之人难见、思绪难尽,以屏风上的画景,暗喻心中的愁绪与迷茫。下阕“庭前种尽相思木,机中织就相思曲”,转写庭前种满了相思树,织机上织出了含着相思的曲调。“相思木”“相思曲”直抒胸臆,将心中的思念寄托于草木与乐曲之中,“种尽”“织就”可见思念之深之切,遍布生活各处。“相思曲”叠用前句末三字,与上阕“屏山六”呼应,既强调了曲调中满含的相思,又让情感在重复中得以深化,仿佛那相思的曲调在耳边不断回响,挥之不去。“看朱成碧,视丹如绿”,写因思念过深,心神恍惚,把红色看成绿色,将朱红当作青色。此句以视觉的错乱,极写相思带来的精神恍惚之态,将那份难以排遣的思念推向极致,尽显情深而致迷乱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成鹫《仙城寒食歌·绍武陵》

下一篇:清·倪瑞璿《闻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