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龙宾天群龙战":帝王去世后引发各方争斗,
# 群龙:指明朝王室子孙,如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宾天:指帝王之死,此处指明思宗自缢死。,亢龙:亢为至高,龙即君位,合用乃指帝王。《易·乾》云“上九,亢龙有悔。”意为居高位要以骄傲自满为戒,否则便有败亡的灾祸。此处以之指明思宗朱由检。
"潜龙跃出飞龙现":潜藏的力量崛起争斗显现。
# 现:一作见。,潜龙:与飞龙:均指王室子孙。
"白衣苍狗等浮云":世事如白云苍狗般变幻无常,
# 浮云:以浮动在空中的云比喻事物变幻无定。,白衣苍狗:同白龙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唐杜甫《可叹》诗句有“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作诠释。
"处处从龙作宫殿":南明各王纷纷登基称正统。
# 处处从龙作宫殿:谓龙所至处,即建宫殿。指南明各王纷纷登基称正统。
"东南半壁燕处堂":东南半壁江山看似安稳,
# 燕处堂:比喻居安而无远虑。《孔丛子·论势》有云“先人有言,燕雀处室,子母相喃,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及已也。”一般作“燕雀处堂”。,半壁:半壁江山,谓明朝江山只剩下一半,一部分。
"正统未亡垂一线":然而正统王朝已岌岌可危。
# 一线:指一支派系的后嗣。,正统:指明代直系宗室。
"百日朝廷沸似汤":短暂的朝廷动荡不安,如同沸水,
# 沸似汤:指局势急迫紧张。,百日朝廷:指后唐王朱聿(左金右粤)所立南明,为期仅数十天,百日举其整数。
"十郡山河去如电":而大片的国土丧失却快如闪电。
# 电:电火,闪电,喻极快。
"高帝子孙隆准公":明朝皇室子孙隆准公,
# 准:一作隼。,高帝: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隆准即高鼻。隆准公指后唐王。
"身殉社稷无牵恋":他为社稷献身,毫无牵绊与眷恋。
# 社稷:土谷之神。历代封建王朝必先立社稷坛墠。灭人之国,必变置灭国的社稷。因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身殉社稷即为社稷而身死。
"粤秀峰头望帝魂":在粤秀峰头遥祭南明皇帝的魂魄,
# 粤秀:山名,一作越秀山,又名越王山,俗名观音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高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公元1380年(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于山巅建镇海楼,俗称五层楼,为广州市著名古代建筑。明成祖永乐初,指挥使花英于山巅建观音阁,山半建半山亭。
"直与煤山相后先":其气节可与崇祯帝在煤山殉国相媲美。
# 煤山:即景山,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处。
"当时藁葬汉台东":当时草率埋葬在汉台东,
# 汉台:旧时广州城北郊古台,早废。,藁葬:草草埋葬,藁指草。
"三尺荒陵枕郊甸":低矮的荒陵枕靠在郊外。
# 郊甸:郊野。邑外为郊,郊外为甸。
"四坟角立不知名":四座坟茔孤零零矗立无碑,
# 角立:据角而立。
"云是诸王殉国彦":传说埋葬的是殉国的诸侯贤臣。
# 彦:才德杰出的人。,诸王:指后唐王弟辈子侄等明王室贵胄。
"左瞻右顾冢垒垒":四处望去,坟墓众多,
# 垒垒:一作累累。连绵重叠貌。,左瞻右顾:犹言向左右四处看。
"万古一丘无贵贱":千古以来,无论贵贱最终都归于一丘。
# 万古一丘无贵贱:谓千万年来人只能占得一丘土,无分贵贱全都如此。
"年年风雨暗清明":每年清明时节,风雨总是阴沉,
"陌上行人泪如溅":路上的行人泪水飞溅。
# 溅:飞洒,飞溅。,陌上:路上。
"寻思往事问重泉":思索着过去的事情,向黄泉之下的人询问,
# 重泉:谓地下,死者之所居。犹言黄泉,九泉。
"笑折山花当九献":笑着折下山花当作祭品进行祭奠。
# 九献:帝王宴请上公的仪节,献酒共九次。此处指祭供之物。
"怅望钟山春草深":惆怅地远望钟山,春草深深,
# 钟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
"谁人更与除坛墠":如今还有谁会去清扫祭祀的坛墠呢!
# 坛墠:祭祀场所。坛为土筑高台,墠为郊外土地。,除:维修,修治。
明末清初诗僧
成鹫(1636?~1707?),明末清初诗僧。原名方颛恺,法名成鹫,字麟趾、迹删,号东樵山人,祖籍番禺(今属广东)。成鹫出身书香仕宦世家,为人豪放倜傥。年十三入学,后为诸生。因时世苦乱,于康熙十六年削发为僧,曾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肇庆庆云寺、广州大通寺,终于大通。成鹫与屈大均、梁佩兰皆有唱酬。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其文尽情发泄,不拘守八家准绳,颇有似《庄子》处”“诗亦快吐胸臆,不作禅语,无雕琢摹仿之习”。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的览古感怀诗。作者成鹫作为明朝遗民,站在明嗣正统立场,在诗中追叙南明历史,对崇祯帝及南明诸王加以讴歌,对南明小王朝的史事加以美化叙述,表达了对王朝更迭、人事变迁的万千感慨。
2. 分段赏析
“亢龙宾天群龙战,潜龙跃出飞龙现”两句开篇即渲染出激烈的政治斗争氛围。“亢龙”喻指崇祯皇帝的驾崩,“群龙战”则形象描绘了明亡后各路势力角逐的混乱局面,“潜龙”“飞龙”分别指代南明各王的相继称帝,以龙的不同状态隐喻政权的更迭,用词颇具气势,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白衣苍狗等浮云,处处从龙作宫殿”中,用“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暗含对南明政权短暂的感慨;“处处从龙作宫殿”则写各地纷纷拥立君王、建立政权的情形,讽刺了南明诸王以“正统”之名争权夺利,纷纷建立政权却如过眼云烟,批判其虚伪与荒诞。“东南半壁燕处堂,正统未亡垂一线”两句,“东南半壁”点明南明政权偏安的地域,“燕处堂”用典,比喻其处于危险境地却犹自安乐,“正统未亡垂一线”则强调南明在作者心中的正统地位,虽仅存一线希望,却暗含对其延续明祚的认可,语言简洁地勾勒出南明政权的处境与作者的立场。“百日朝廷沸似汤,十郡山河去如电”以夸张手法写南明政权的短暂与溃败之速。“百日朝廷”言其存续时间极短,“沸似汤”状其内部的混乱喧嚣;“十郡山河去如电”则以闪电为喻,突出国土丧失的迅速,两组比喻形成强烈对比,将南明王朝的覆灭之快刻画得入木三分。“高帝子孙隆准公,身殉社稷无牵恋”“高帝子孙”指绍武陵主人朱聿粤,点明其皇族身份,“隆准公”暗用刘邦典故,暗示其血统正统性。“身殉社稷无牵恋”则高度赞扬其不贪恋权位及忠义气节,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凸显了作者对殉国君主的崇敬之情。“粤秀峰头望帝魂,直与煤山相后先”将后唐王与崇祯皇帝并提,“粤秀峰头”写后唐王葬地,“望帝魂”寄托哀思,“直与煤山相后先”则将后唐王殉国与崇祯自缢于煤山相类比,暗示二者皆为明朝正统的象征,在作者心中具有同等的悲壮意义,借地点的对照强化了对故明君主的追思。“当时藁葬汉台东,三尺荒陵枕郊甸”描写绍武陵的安葬情形,“藁葬”言其安葬简陋,“汉台东”点明位置,“三尺荒陵”写陵墓的低矮荒僻,“枕郊甸”则以拟人手法写陵墓与郊野的依存关系,客观描绘出陵墓的荒凉景象,暗含对后唐王身后境遇的叹惋。“四坟角立不知名,云是诸王殉国彦”写陵墓周边的其他坟茔,“四坟角立”状其分布形态,“不知名”与“殉国彦”形成反差,虽不知殉国者姓名,却肯定其为忠烈之士,简洁的叙述中透着对南明殉国诸臣的缅怀,也从侧面烘托出当时殉难者之多。“左瞻右顾冢垒垒,万古一丘无贵贱”由眼前陵墓景象生发感慨,“冢垒垒”写坟墓之多,“万古一丘无贵贱”则升华主题,言无论身份贵贱,最终都归于一丘,看似超脱的议论中,实则蕴含着对改朝换代后人事变迁的深沉感慨。“年年风雨暗清明,陌上行人泪如溅”以景衬情,“年年风雨”写清明时节的天气,“暗清明”既指天色阴暗,也喻指心境悲凉,“陌上行人泪如溅”则通过行人的泪水,侧面烘托出人们对南明故君的哀悼之情,情景交融,将悲怆的氛围推向高潮。“寻思往事问重泉,笑折山花当九献”写诗人追思往事,向地下(重泉)询问,以“折山花当九献”的举动,既表达对先烈的祭奠,又暗含对南明覆灭的无奈与自嘲。“怅望钟山春草深,谁人更与除坛墠”以景结情,“怅望钟山”遥想明朝故都,“春草深”状其荒凉,“谁人更与除坛墠”以问句收束,表达了对无人祭扫故明陵墓的怅惘,既呼应开篇对南明政权的追思,又将个人的感怀拓展到对历史兴亡的思考,情感沉郁,引人深思。
3. 作品点评
诗写得气势雄浑壮阔,风格高古苍劲,颇有一代史诗之味道。
上一篇:清·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选三(其一、其三、其四)》
下一篇:清·朱彝尊《秦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