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微雨歇":夜晚微雨停歇,
# 歇:停息。
"河汉在西堂":银河横亘在西堂之上。
# 西堂:西面客厅。,河汉:银河。
"萤火出深碧":萤火虫从深碧的草丛中飞出,
# 深碧:形容池水。
"池荷闻暗香":池塘中的荷花传来阵阵暗香。
# 暗香:幽香。
"开窗邻竹树":打开窗户,看到邻居家的竹树,
"高枕忆沧浪":高枕而卧,回忆起沧浪之水。
# 沧浪:指济南大明湖之沧浪亭。湖中盛产荷花。
"此夕南枝鸟":今夜南枝上的鸟儿,
# 枝鸟:此乃作者自喻,寄作者思乡之情。这里以南枝鸟自况。
"无因到故乡":无法飞到故乡。
# 因:无法,无从。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诗人夜宿息斋,微雨停歇后,周围清幽宁静的环境,表达出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无法归去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夜来微雨歇,河汉在西堂”借雨后银河高挂的清寂之景奠定静谧基调;颔联“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以萤火、池荷等意象勾勒夏夜清幽之境;颈联“开窗邻竹树”由景及人,通过开窗见竹的动作衔接,自然引出“高枕忆沧浪”的思乡之情;尾联“南枝鸟”的典故更是以景喻情,将鸟类归巢的本能与自身无法还乡的无奈相对照。全诗景中含情,情因景生,通过雨后夜景、乡野物象的层层铺陈,将客居他乡的孤寂与对故园的深切思念渗透于字里行间。烘托:“开窗邻竹树,高枕忆沧浪”,通过描写开窗看到的竹树,进一步渲染宁静氛围,烘托出诗人在这样环境下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用典:“沧浪”典出《楚辞・渔父》,原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多以“沧浪”代指清江水色或隐居之所。诗中“高枕忆沧浪”以“沧浪”喻指故乡的水泽风光,借典故含蓄表达对故园山水的思念。诗人高枕而卧时忆及沧浪,既暗含对故乡清净环境的眷恋,又通过典故的文化内涵增添了诗句的历史纵深感,使思乡之情更具诗意厚度。“南枝鸟”典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越鸟筑巢南枝比喻游子眷恋故乡的天性。诗中“此夕南枝鸟,无因到故乡”化用该典,将自己比作无法归巢的南枝鸟,以鸟类的本能依恋反衬自身漂泊的无奈。“无因到故乡”的慨叹,借典故中“南枝”的文化意象,将抽象的思乡之情转化为具体的生物本能,使情感表达更为真切可感。反衬:以动衬静,颔联“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中,“萤火出深碧”以动态的萤火从深绿草木间飞出,打破暗夜的沉寂,其微弱的光芒在“深碧”背景下更显灵动;“池荷闻暗香”以嗅觉捕捉荷花幽微的香气,香气的弥漫无声却穿透夜色。诗人以萤火的“动”与荷香的“幽”反衬夜宿环境的静谧,仿佛连萤火飞舞、香气浮动都清晰可察,从而以局部的动态细节凸显整体环境的空寂,使“息斋夜宿”的静美意境更具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淡雅笔触,勾勒出幽静清美的夜景,于其中悄然融入触景而生的丝丝乡思。在诗句营造的静谧深沉夜色里,结合颔联内容可知,此时正值盛夏深夜,作者仍未入眠。但作者并未顺势续写,而是笔锋一转,着墨于周遭景物与氛围的描绘。颔联堪称描写雨后夏夜景色的精妙之句。诗句虽着力渲染,却始终保持清淡雅致的格调。前句从视觉切入,后句从嗅觉着笔,一切都使作者沉醉其中。四周静谧无声,仿若置身梦境。尤其是“池荷闻暗香”,那一缕缕清香阵阵飘来,直沁心脾,令人陶醉。然而,这陶醉转瞬即逝,毕竟眼前的景物与感受,皆让作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故乡。周围一片静止,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颈联道出作者未眠的缘由。竹树紧挨着门窗,又与池水、暗香相关联,恰似一座“桥梁”,将济南大明湖、湖上的沧浪亭、湖中绽放的荷花,与眼前的池水、荷香紧密相连。思乡之情,由此油然而生,作者不禁躺在床上“忆沧浪”。要知道,济南大明湖的湖区设有沧浪亭,且此地荷花繁茂。尾联“此夕南枝鸟,无因到故乡”巧用《古诗十九首》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典故。这两句诗,深切表达出思乡情之深、思乡苦之重。诗人渴望回归故乡,却暂时无法实现;思念心切,却难以如愿,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此刻,诗人内心思潮翻涌,难以入眠。动态的情感,压过了静态的环境;浓烈的情思,胜过了眼前的景致。
4. 作品点评
全诗巧妙地将情与景融合,借景以抒情。诗人不仅细腻描绘景物的静态,更着重刻画景物的动态,采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凸显出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诗中着力展现诗人眼前夜景之美,实则意在衬托故乡景物的美好。那于深碧间飞舞的萤火,从远处悠悠飘来的荷香,还有那隐隐约约的树木与竹丛,诗人仅用一个“忆”字,便将这些眼前之景,自然融入对大明湖、沧浪亭的遐想描绘之中。这般描写,具体却又透着朦胧,景致似近在眼前,又仿佛远在天边。诗歌做到了形神兼具,使读者能深切领略到其中幽邃的诗意。
# 全诗由景生情,由情生忆,由忆生叹,章法井然有序而又天衣无缝浑成一体,语淡意深,词朴情美,清远闲澹而神韵自在,可谓这位“神韵派”鼻祖的代表作之一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厚余《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
上一篇:清·黄遵宪《海行杂感(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