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shào
yóu

朝代:清作者:王士祯浏览量:3
suì
chūn
guāng
yīng
yàn
piàn
huā
fēi
yòu
shì
tiān
jiāng
fàng
qíng
chūn
huáng
hūn
gèng
xià
lián
xiān
chūn
yīng
zhī
láng
chù
hǎo
shǔ
chūn
guāng
gòng
xiàng
láng
biān
jìng
chūn
guī
rén
zhù
dàn
yān
fāng
cǎo
qiān
chóng

译文

莺燕的啼鸣声揉碎了最后一抹春光。一片花瓣飘落下来,眼看着天色又要暗下来了。我多想乞求春神暂驻人间,可它执意不肯。黄昏时分,细雨又沾湿了衣裳。春日远去,应知你亦如这春光。我愿携一缕春色,一起追随着你的方向。可终究春去人散,独守空房。唯有烟霭中芳草萋萋,阻隔了千里归途茫茫。

逐句剖析

"啼碎春光莺燕语":莺燕的啼鸣声揉碎了最后一抹春光。

"一片花飞":一片花瓣飘落下来,

"又是天将暮":眼看着天色又要暗下来了。

"欲乞放晴春不许":我多想乞求春神暂驻人间,可它执意不肯。

"黄昏更下廉纤雨":黄昏时分,细雨又沾湿了衣裳。

"春去应知郎去处":春日远去,应知你亦如这春光。

"好属春光":我愿携一缕春色,

"共向郎边去":一起追随着你的方向。

"毕竟春归人独住":可终究春去人散,独守空房。

"澹烟芳草千重路":唯有烟霭中芳草萋萋,阻隔了千里归途茫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和少游》是清代文学家王士祯根据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同名词牌所作的和词。作品中,“澹烟芳草千重路”等意象,用以抒写深切的别离之情。此词不仅效法并承继了少游词作的婉约风韵,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清代词人人特有的雅致笔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士祯作为清初“神韵派”的领军人物,常以追和前人的方式彰显其诗学理念。像是观《蝶恋花·春景》中“天涯何处无芳草”等传世名句,王氏此和作正是对北宋婉约词脉的延续。在清代词学复兴这一背景下,该作品凸显了当时文人对宋词精髓的重新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了暮春时节莺燕悲鸣、落花纷飞的黄昏景象,以及细雨绵绵的凄清氛围,抒发了闺中女子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对离人深切的绵绵愁绪。

2. 写作手法

化用:“芳草”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羁旅意象,《楚辞·招隐士》以“春草生兮萋萋”刻画春草茂盛之景,借草木荣发反衬“王孙不归”的怅惘。此处的“芳草”成为离愁别绪的载体,开创了以春草喻离恨的传统。后世诗词中,“芳草”常与羁旅之思、故园之念绑定,本词中亦以草色之“青”反衬心境之“灰”,无声传递出“春草易生,归期难料”的绵绵离愁。

3. 分段赏析

上阕“啼碎春光莺燕语”​​以声传情,“啼碎”二字巧妙运用通感,将莺燕的鸣啭化为可以看见的碎片,暗喻春光在喧嚣中零落凋敝。“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由细节至全局,“一片”与“又”呼应,凸显飞花飘零的频繁和春光的不可挽留,而“天将暮”既指一日将尽,亦隐喻青春逝去。“欲乞放晴春不许”​​拟人入妙,“乞”字写尽闺中人向春光哀求的卑微,“不许”则赋予春天拟人化的情感,作者的祈求与春日已逝的矛盾深化作者想要春光留下来却不能的无力感。​​“黄昏更下廉纤雨”​​以景结情:黄昏本已凄迷,廉纤细雨更添绵密愁丝,天地如笼愁网,将“不许”的决绝具象为潮湿阴冷的画面。下阙“春去应知郎去处”​​过片自然,“春去”承上片暮春,“郎去处”点明闺怨主题。痴语中见深情,亦暗示郎君远行如春逝不可寻。​​“好属春光,共向郎边去”​​,“属”(嘱托)字令春光成为信使,“共向”更让春光拟人化追随,愿春与己同心,虚实相生间痴情淋漓。​​“毕竟春归人独住”​​陡转清醒,“毕竟”道破幻想:春终逝去,唯人独守。“春归”与“人住”对比,自然规律与人间孤寂的对比刺目惊心。​​结句“澹烟芳草千重路”​​以景收束:澹烟朦胧、芳草萋萋,延伸至“千重路”外,空间上喻阻隔之遥,时间中寓望尽天涯的等待。芳草意象暗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余恨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协埙《过筠溪吊故友黄瘦竹》

下一篇:清·黄遵宪《人境庐杂诗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