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鹤唳松阴":家鹤在松阴下鸣叫,
# 阴:一作荫。
"声凄故不扬":声音凄切而不洪亮。
"野雁叫洲渚":野雁在水洲边啼叫,
"春宇随翱翔":在春日天宇下自在翱翔。
"胡为凌云姿":为何有凌云之姿的家鹤,
"逊彼栖芦行":反而不如那栖息在芦苇间的野雁。
"由来受羁束":从来都是因为受到束缚,
"只为饱稻粱":只为了能饱食稻粱。
"垂飞翅己剪":想要低飞,翅膀却已被剪,
"待饲颈空长":等待喂食,空有长长的脖颈。
"弹舌吊水月":它弹动舌尖,对着水中月影悲鸣,
"念结烟霞乡":心中挂念着烟霞缭绕的故乡。
"世事有如此":世间事常有如此情形,
"对之增慨慷":面对此景,更让人感慨激昂。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家鹤唳松阴,声凄故不扬”:首句集中描写“家鹤”,以“唳”字摹其鸣叫,却将其限定于“松阴”这一狭小地方,更以“声凄故不扬”点出其状态,叫声凄切,毫无昂扬之气。开篇便为家鹤定下基调,虽属鹤类,却失却了应有的自由,暗示其处境的压抑。“野雁叫洲渚,春宇随翱翔”:次句转向“野雁”,以“洲渚”“春宇”的开阔与家鹤的“松阴”形成对比,野雁的“叫”无凄切之感,反而伴有“随翱翔”的自由姿态。一“唳”一“叫”,一“松荫”一“春宇”,一“声凄”一“翱翔”,通过鲜明对照,初步凸显“家”与“野”的境遇差异,即束缚与自由的差异。“胡为凌云姿,逊彼栖芦行”:以反问承上启下,“凌云姿”本是鹤的天赋,身姿挺拔可凌云端,却为何“逊彼栖芦行”?连栖息在芦苇丛中的野雁都比不上。此句直击核心矛盾,引发读者思考,天赋出众者为何反不如平凡的自由者?“由来受羁束,只为饱稻粱”:给出答案,“受羁束”是根源,“饱稻粱”是诱因。家鹤因被人豢养、受绳索束缚,为了衣食无忧(稻粱),便放弃了天赋的自由。这两句揭示了“安逸”与“自由”的取舍困境,暗含对“为物质所困而失却本真”的反思。“垂飞翅己剪,待饲颈空长”:进一步刻画家鹤的“受羁束”,想低空飞翔,翅膀却早已被剪;只能伸长脖颈等待喂食,“空长”二字满是无奈,长长的脖颈本可引吭高歌、瞭望远方,如今只剩等待投喂的卑微。细节中见悲怆,将“羁束”具象化,更显其失去自由的可悲。“弹舌吊水月,念结烟霞乡”:写家鹤的精神状态,它弹动舌尖,对着水中月影悲鸣(“吊水月”),心中牵挂的是“烟霞乡”,那片云雾缭绕、可自由翱翔的故乡。虽身陷樊笼,却未忘本真,这份对自由的眷恋与现实的困顿形成强烈对比,让家鹤的形象更添一层悲情。“世事有如此,对之增慨慷”:由鹤及人、由物及世,世间诸多事皆是如此,有人为了安逸温饱,放弃理想与自由,最终沦为“家鹤”般的境地。诗人面对家鹤的境遇,心中涌起“慨慷”(感慨激昂)之情,将对家鹤的同情升华为对世事的普遍感慨,让诗歌主旨跳出“咏物”,直指人生与社会。
下一篇:清·吴绡《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