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路牛羊不用牵":牛羊认得路不用牵,
"下来群饮碧溪泉":慢悠悠下山坡到溪边饮水。
"儿童骑马寻亡牯":孩童骑着马寻找走失的母牛,
"只在东沟西谷边":最后发现它躲在东边的山沟或西边的山谷里。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识路牛羊不用牵,”起笔便捕捉到草原生活中最动人的默契。牛羊熟谙归途,无需驱赶牵引,朴素的“识路”二字,写尽了牲畜对牧道的谙熟与草原生态的自在秩序。这不仅仅是游牧技艺的成熟,更深藏着牧民与自然千百年来的无声契约。“下来群饮碧溪泉。”“下来”一词,灵动勾勒出牛羊自坡地趋近水源的动态;“碧溪泉”三字,则绘出溪水的清澈丰沛与牧场的盎然生机。绿意中的溪泉,伴着牛羊畅饮的动静,一幅水草丰美、静谧安闲的草原饮牧图便跃然纸上。清澈水流,亦是游牧生计的生命线,选择水草丰泽处驻足,正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儿童骑马寻亡牯,”视角轻移,聚焦草原的孩子。“骑马寻牯”——幼童便娴熟驾驭马匹,寻觅那调皮的“亡牯”(走失的牛犊),一个细节便透入骨髓:骑术与牧养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从幼龄便开始习得。意外走失的牛犊,平添一份生活的小小波澜,让宁静的画卷瞬间弥漫出淳朴的热闹气息。“只在东沟西谷边。”末句收得妙极。“东沟西谷”,寥寥数语,便点活了牧场的辽阔地貌。寻牛的孩子纵马往来,范围也逃不出这熟悉无比的沟谷之间。这既展现了他们对牧场的了如指掌,如同熟悉自己的家园,也悄然暗示了游牧生活中相对稳定的活动区域。看似随意的空间限定,却将整个草原生活的广袤与安定感,凝于一隅,余味绵长。
上一篇:清·陈维崧《偶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