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槛春愁玉树飘":倚着栏杆,春愁随玉树的枝叶轻轻飘拂,
# 玉树:六朝时陈后主建都金陵,沉迷声色,不理政事,曾作《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时人以为亡国之音。
"空江铁锁野烟消":空阔的江面上,锈蚀的铁锁早已消散在野烟之中。
# 消:一作销。,空江铁锁:晋武帝命王浚伐吴,吴以铁链锁江截之。王浚作大筏,用火炬烧毁铁锁,战船直抵石头城下,吴主孙皓降,吴亡。
"兴怀何限兰亭感":此时触发的感慨,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幽思何其相似,
#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人于三日在此集会“修禊”。
"流水青山送六朝":只有流水环绕的青山,默默送走了六朝的繁华与更迭。
#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明末清初文学家
龚鼎孳生于1615年,殆于1673年。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龚鼎孳在兵科任职,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明代谏官多好发议论,擅于弹劾别人。龚鼎孳在明亡后,可以用“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形容。气节沦丧,至于极点。风流放荡,不拘男女。在父亲去世奔丧之时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欢。死后百年,被满清划为贰臣之列。著有《定山堂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金陵的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朝代兴亡的深沉感慨,并暗含对故国覆灭的哀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倚槛春愁玉树飘”巧用《玉树后庭花》典故,典故原意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沉迷声色,创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隋灭陈时此曲仍在宫中传唱。诗中以“玉树飘”暗指南明弘光朝的荒淫误国(诗人降清后借古讽今),暗示明朝灭亡与陈后主覆灭的相似性,强化了亡国之痛的感受。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倚槛春愁玉树飘”里的“倚槛”二字,是诗中唯一直接描写作者的词语。“槛”大概是前朝留下的旧物,看到它,作者立刻被“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伤感笼罩,仿佛被推进了过去与现实交织的梦境里。此时正是暮春,心中萦绕的春愁变得具体起来,仿佛能听见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那首亡国之音,正在金陵城里飘荡。陈后主是六朝君主中典型的荒唐例子:他自己谱曲填词,写的多是艳丽轻佻的文字,哪想到楼外的笙歌还没消散,隋军已经兵临城下,南朝就在这歌舞升平中灭亡了。第二句“空江铁锁野烟消”仍是诗人“倚槛”时思绪的延伸。他的思绪从陈后主转到东吴。东吴的末代君主孙皓仗着长江天险,在江里暗藏铁锥,水面横拉铁链封锁河道,自以为固若金汤、高枕无忧。可晋朝大将王濬用巨大的木筏冲散铁锥,举着火把烧断铁链,顺流直下,一举攻破金陵,东吴就此可耻地覆灭。“空江铁锁野烟销”这句诗概括了这段历史,也抒发了作者的历史感慨。“空江铁锁”对应“千寻铁锁沉江底”,“野烟销”则是说江面上的烟火早已消散,东吴已成为历史。空荡荡的江面、寂静的原野,让刚经历朝代更替的作者感到困惑、迷茫,还有几分失落。诗的前两句看起来信手写来,实际在选材剪裁上很用心思。东吴虽有防备却灭亡,陈朝因不抵抗而覆亡,这两个正反例子,说明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怀古必然关联现实,这在第三句会详细说明;其实这首诗表面写六朝,实际是在说南明王朝。历史上吴国在前、陈朝在后,但诗里先写陈再写吴,这体现了作者对南明王朝的评价。南明弘光帝在金陵称帝后,不仅不想着收复失地,连现有的半壁江山也不治理,只知道选歌选舞、放纵享乐,结果清军南下时,长江防线兵力薄弱,清军长驱直入,弘光朝很快就灭亡了。诗的前两句这样安排顺序,正是在探究这个小朝廷覆灭的原因:对弘光朝来说,“玉树飘”(指《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是因,“野烟销”(指王朝灭亡)是果,只有先有荒淫享乐,才会招致国家灭亡。第三句“兴怀何限兰亭感”是全诗的关键。这首诗写于上巳日(古代三月三日的节日),作者由此联想到兰亭雅集,想起《兰亭集序》里的感慨,这是表面的意思,也是作者设置的又一层历史隐喻,让诗意更含蓄深远。这里的“兰亭感”,指的是《兰亭集序》中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作者正是从这种古今相通的感慨中,引出了对朝代兴亡的思考。明朝灭亡后,后人不会像我们今天感叹六朝衰亡一样,也不会在金陵的亡国之君名单里再加上明朝末代皇帝。作者是投降清朝的贰臣,所以不像那些坚守故国的遗民诗人那样为前朝哭泣;但明朝灭亡毕竟是历史趋势,作者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待刚发生的朝代更替,虽然缺乏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却也算有冷静的历史见识。最后一句“流水青山送六朝”是对第三句的进一步展开。长江依旧向东流去,山峦依然青翠,它们始终是金陵的主人。一个“送”字,写出了六朝的短暂,它们像匆匆过客,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山河不变、人事已非,是永远让人感慨的主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都是这类主题的诗句。相比之下,“流水青山送六朝”更含蓄、更有深意:金陵的流水青山送走了六朝,又怎能保证永远留住明朝呢?它们都会像《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消散、江上的野烟消失一样。六朝距今更久,明朝离我们更近,但从历史长河来看,它们都是匆匆过客。如果人们对六朝的兴亡故事已经淡忘,又何必为明朝的灭亡过度悲伤呢?不如看开些,不必为消逝的一切哀痛,应该看到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振作精神继续生活。“流水青山送六朝”这句结尾,把历史和现实连成一条流动的长河,既体现了作者比较通达的历史观,也让读者有一种超越朝代纷争的超然之感:对人来说,最亲近的伙伴是自然山水,而不是一姓一朝的兴衰。撇开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不谈,只要承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好句子,就不能否认“流水青山送六朝”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理。
4. 作品点评
怀古抒情的诗通常笔触较虚,这首诗的意境更显空灵。作者采用了类似意识流的写法,将六朝兴亡的故事按自身意识流动的顺序串联起来,呈现出一幅似断似续的历史画卷,刻意营造出如梦境、似呓语的氛围,引导我们从诗人层层铺垫的历史帷幕中,体会其中的深意。
# 诗典雅婉丽,诗人暗伤南明之意隐寓其中。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
上一篇:清·郑燮《道情十首(其五)》
下一篇:清·连庐《过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