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liǔ
nián
nián
sān
yuè

朝代:清作者:周济浏览量:3
liǔ
nián
nián
sān
yuè
duàn
sòng
yīng
huā
shí
biān
wàn
zhuǎn
qiān
huí
luò
chù
suí
nóng
zhǐ
nèn
mǎn
yǎn
tuí
yuán
bìng
shù
zòng
yǒu
yīng
zhí
fēng
yān
huáng
shā
zhē
zhù
liú
dōng
nán
zhù

译文

年年农历三月的暮春时节,柳絮飘飘荡荡,伴随着莺啼花开的春景逐渐消逝,沿着湖畔延展的十里长路上飘飞。柳絮飘来浮去,也没有个落地的地方,只是这样随着风轻缓地旋转漂浮着。满眼都是残破的墙垣,病柳也倚靠着墙斜立,即使偶有枝头残留有花朵,也不值得风神嫉妒而把它吹落。雾气笼罩下的河滩黄沙终究无法阻挡,河流日夜向东南流注。

逐句剖析

"柳絮年年三月暮":年年农历三月的暮春时节,柳絮飘飘荡荡,

"断送莺花":伴随着莺啼花开的春景逐渐消逝,

#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断送:作弄,逗引。

"十里湖边路":沿着湖畔延展的十里长路上飘飞。

"万转千回无落处":柳絮飘来浮去,也没有个落地的地方,

"随侬只恁低低去":只是这样随着风轻缓地旋转漂浮着。

# 低低:轻曼、舒缓的样子。,恁:如此,这么。,侬:这里指风。

"满眼颓垣欹病树":满眼都是残破的墙垣,病柳也倚靠着墙斜立,

# 欹:斜,倾倒。

"纵有余英":即使偶有枝头残留有花朵,

# 余英:剩余的花朵。

"不值风姨炉":也不值得风神嫉妒而把它吹落。

# 炉:一作妒。,值:一作直。

"烟里黄沙遮不住":雾气笼罩下的河滩黄沙终究无法阻挡,

"河流日夜东南注":河流日夜向东南流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是清代词人周济创作的一首词。全词上片以柳絮为核心意象,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其在暮春风中飘荡回旋、起落难定的姿态;下片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断墙残壁与枯朽老树,看似与柳絮无关,实则通过衰败景象的铺陈,将上下片的哀愁情绪统一在伤春的情感基调中,使词意更显深沉悲凉。整首词结构精巧,以柳絮的“飘零感”呼应春光的流逝,以残破之景强化生命凋零的怅惘,语言凝练优美,意象含蓄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词人

周济(1781年-1839年)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江苏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清朝词人及词论家。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著有《味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济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淮安府学教授。因与淮安知府王毂政见不合,他选择称病辞职,随后在宝山(今上海)、京口(今镇江)、扬州等地游历客居。这首《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大约创作于这段漂泊时期,即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9世纪30年代),正值鸦片战争前夜的社会危机萌发阶段。词作表面以暮春飘零的柳絮为意象,通过“万转千回无落”、“烟里黄沙遮不住”等句,既刻画自然时序更迭的哀婉,更暗含对时局衰微的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暮春感怀词。通过描绘暮春时节柳絮飘零、颓垣病树的衰败景象,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并借“河流日夜东南注”的永恒流逝,暗喻人生短暂、时运不可逆转的悲慨,字里行间浸透着词人漂泊无依的孤寂与对世事变幻的深沉喟叹。

2. 分段赏析

上阕以“柳絮”开篇,瞬间为全篇笼罩上暮春的哀愁。柳絮纷飞之际,恰是三月将尽、春光凋零之时,这种时节符号叠加柳絮自带的漂泊意象,自然引发词人怅惘之情。随后“年年三月暮”的强调,更让这份愁绪染上岁月轮回的沧桑感。而“断送莺花,十里湖边路”一句,则将抽象愁思具象化:原本莺啼花放的湖畔春景,因柳絮遮天而黯然失色,词人对春逝的痛惜跃然纸上。词中“柳絮无落处”的表述尤为耐人寻味。从现实角度,柳絮既可落地成尘,亦能落水化萍(如苏轼《水龙吟》所注“杨花落水为浮萍”)。但词人刻意违背常识,断言柳絮“无落处”,实为自喻身世——正如柳絮看似漫天飞舞却无处归依,暗合其飘零无定的生存境遇。更值得玩味的是,词人笔下的柳絮既不能直上青云,也无法自在翻飞,只能“低低去”,这种被迫下沉的轨迹,既是对柳絮命运的改写,更是对人生困顿的隐喻。无论解读为柳絮眷恋人间,还是词人感怀身世,其中渗透的沉郁苍凉,都令人心折。下阕以“满眼颓垣欹病树”陡然转调,将春日的残破景象推到极致——倾倒的断墙与枯朽的柳树相互依偎,满目疮痍中透出刺骨的悲怆。这种刻意铺陈的衰败意象,已非单纯暮春写照,而是暗含对时局或人生的隐喻。即便枝头尚存零星残花(“纵有余英”),也难敌风神(“封姨”代指风)的妒意摧折,终被卷入漫天黄沙。末句“烟里黄沙遮不住”与“河流日夜东南注”形成双重象征:前者以遮天蔽日的风沙喻示不可抗的破坏力,后者借日夜奔流的河水呼应孔子“逝者如斯”的哲思,将春逝之叹升华为对光阴流转、盛衰无常的终极叩问。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意境悲凉,主旨却含蓄隐晦,读后令人倍感压抑,但具体情感指向难以明确。这种艺术效果源于周济倡导的"寄托"创作理论。他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对"寄托"手法做过详细论述,而谭献用"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复堂日记》)的总结更为简明——即通过具体意象承载深层寓意,最终又超越具体指向。具体来看,《蝶恋花》开篇的"柳絮年年"与结尾的"河流日夜",明显传递着时光流逝的哀愁。但词中出现的"柳絮"、"莺花"、"颓垣"、"病树"等空间意象,虽看似暗含深意,却始终笼罩着朦胧面纱。结合周济在《宋四家词笺序》中提到的北宋宣和年间"表面繁华却暗藏危机"的社会背景,这首词很可能暗含着对时局的隐喻,正如他所言"盛世颂歌里往往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隐忧",这种若即若离的创作手法恰恰印证了其词学理论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红叶》

下一篇:清·黄任《西湖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