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径多长松":小路两旁长满高大的松树,
"度松渐豁敞":穿过松林后,视野渐渐开阔明朗。
"伊昔构曲廊":从前这里建造了曲折的回廊,
"夷光留屧响":西施曾在这里留下木屐踏响的清脆声音。
"屧响久不闻":那木屐声早已消逝不闻,
"春烟蒙蔓莽":春日的烟雾笼罩着丛生的草木,一片荒莽。
"小草设有知":廊边的小草若是有知觉,
"云见人来往":定会说曾见过多少人来人往。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是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乾隆借游览灵岩山响屧廊的所见所感,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历史兴衰、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伊昔构曲廊,夷光留屧响”,化用了“响屧廊”的典故。“夷光”是西施的字,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修建曲折的回廊,廊下铺设空心木板,西施穿着木屐(屧)行走时,脚步声透过木板传出,清脆悦耳,“响屧廊”由此得名。诗人提及此事,将眼前的廊宇与春秋时期的吴王、西施相联系,借典故唤醒历史记忆,让沉寂的遗迹与鲜活的历史场景产生勾连,暗含对往昔繁华的追怀。
3. 分段赏析
“夹径多长松,度松渐豁敞”,描绘响屧廊周边的实景,勾勒出游览途中的环境变化。小径两旁长满高大的松树,穿行过松林后,视野渐渐开阔起来。“长松”既展现出环境的清幽古朴,也暗示着此地历史的久远;“渐豁敞”不仅是空间上的由窄变宽,也仿佛是诗人逐步走近历史遗迹的过程,为后文引出“响屧廊”的典故营造了沉静的氛围。“伊昔构曲廊,夷光留屧响”,由眼前实景转入对历史的追忆。“伊昔”二字将思绪拉回往昔,提及当年吴王为西施(夷光)建造曲折的回廊,西施行走时木屐(屧)踏在廊上发出的清脆声响,曾是这里鲜活的印记。这两句点出“响屧廊”的由来,赋予历史遗迹人文色彩,暗含着对昔日繁华景象的遥想。“屧响久不闻,春烟蒙蔓莽”,从历史追忆回到现实,形成今昔对比。曾经清脆的木屐声早已消逝不闻,如今只有春日的烟雾笼罩着丛生的草木,一片荒芜。“久不闻”与“蒙蔓莽”形成强烈反差,昔日的灵动声响与今日的沉寂荒芜形成碰撞,凸显出时光流逝、盛景不再的怅惘,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小草设有知,云见人来往”。以想象收束全诗,将视角投向廊边的小草。若这些小草有知觉,它们定会说曾见过无数人来人往。小草作为历史的沉默见证者,历经了从繁华到萧瑟的变迁,却始终静默生长。此句以拟人化的想象,将人类的短暂与自然相对照。帝王、美人早已湮没于时光,唯有草木见证着一代代人的来去,暗含对人生短暂的深层感慨。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南楼令 塞外重九》
下一篇:清·陈维崧《惆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