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专司历有年":你专司喉舌之职已有多年,
"两朝望重志愈坚":在两朝之中声望厚重,志向愈发坚定。
"魏公令德光闾里":你的美好品德如同魏公一般光耀乡里,
"山甫柔嘉耀简编":你的温柔善美恰似仲山甫一样载入典籍。
"调鼎念常周庶务":你时刻想着调和鼎鼐,周全地处理各种政务,
"劳谦事每效前贤":辛劳谦逊的处事态度,常常效仿前代的贤能之人。
"古今政绩如悬鉴":古往今来的政治事迹如同悬挂的镜子可供借鉴,
"时为苍生咨惠鲜":你时常为了百姓而访求惠民的良策。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御制诗。借魏徵、仲山甫等古代贤臣的典故,写出了对张廷玉作为两朝重臣的忠诚勤勉、卓越政绩与勤勉务实执政风范的赞颂,以及对心系百姓治国理念的强调。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句。其中,“魏公”指唐代名相魏徵,他以直言敢谏、忠诚贤德闻名于世,其德行高尚,足以让所在的闾里生辉;“山甫”即周朝贤臣仲山甫,《诗经·大雅·烝民》中赞美他“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意思是仲山甫的品德柔和美善,且能遵守法则。诗中乾隆帝以这两位古代贤能之臣为喻,将张廷玉的品德与功绩,类比魏徵的令德、仲山甫的柔嘉,从而高度赞扬了张廷玉的贤德与才能。对比:“古今政迹如悬鉴”句,以古今政迹作对比,将历史作为镜子对照当下,强调以史为鉴、心系苍生的治国理念,凸显对张廷玉政绩的认可。比喻:“古今政迹如悬鉴”以“悬鉴”(悬挂的镜子)比喻古今政迹,形象写出历史可借鉴的作用,让治国理念更具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逾坚”开篇写张廷玉的任职经历与品格。他长期担任朝廷中负责传达政令的重要职位,历经两朝而声望厚重,志向愈发坚定。“喉舌专司”点明其职位的重要性,“历有年”“两朝望重”凸显任职之久与威望之高,“志逾坚”则直接赞扬他意志的坚定,开篇便奠定对其肯定与推崇的基调。颔联“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以历史贤臣作比赞其品德。他如魏公般美好的德行让乡里增光,似仲山甫般温和善良的品性在史册中闪耀。“魏公”“山甫”都是历史上以贤德著称的大臣,诗人用典作比,将张廷玉的品德与先贤并列,既写出其德行的高尚,又赋予其历史的厚重感,让赞美更具说服力。颈联“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转向描写其政务能力与行事风格。他身居要职料理国家大事时,常常周全地考虑各种政务;勤劳谦逊地处理事务,事事都以先贤为榜样。“调鼎”比喻身居高位治理国家,“周庶务”显其政务周全,“劳谦”“效前贤”则刻画其勤勉谦逊、效法先贤的行事态度,展现出一位贤臣的实干与修养。尾联“古今政迹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尾联赞其以史为鉴的智慧与为民情怀。古往今来的政治事迹如同悬挂的镜子般供他借鉴,他时常为百姓探寻能带来福祉的良策。“如悬鉴”写出他以史为鉴的清醒,“时为苍生咨惠鲜”则直接点出其心系百姓、为民谋福的情怀,将对个人的赞美升华到对其为民初心的肯定,让全诗的情感更为深厚。
上一篇:清·乾隆《御园耕种》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拟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