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jiāng
jūn

朝代:唐作者:张为浏览量:1
shuāng
yōng
hàn
duì
qióng
qiū
zhuó
bái
diāo
qiú
shàng
lóu
xiàng
běi
wàng
xīng
jiàn
shēng
cháng
wèi
guó
jiā
yōu

译文

霜白的胡须簇拥着下巴对着深秋时节,穿着白色貂皮裘独自登上高楼。面向北方望着星辰提着剑站立,一生始终为国家忧虑。

逐句剖析

"霜髭拥颔对穷秋":霜白的胡须簇拥着下巴对着深秋时节,

# 穷秋:深秋。,颔:下巴。,髭:嘴边的胡子。

"著白貂裘独上楼":穿着白色貂皮裘独自登上高楼。

# 白貂裘:白色的貂皮袍。,著:穿。

"向北望星提剑立":面向北方望着星辰提着剑站立,

# 望星:晚上观天上星象。古人认为从星象中可以看出敌人侵扰的征兆,这里应理解为密切注视边事。

"一生长为国家忧":一生始终为国家忧虑。

# 忧:忧虑,担心,指担责,尽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阳将军》是唐代诗人张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刻画了一位戍边多年、一生尽忠报国的老将形象。诗人匠心独运,以夜幕为底色,与将军雪白的鬓发、素白的服饰相互映衬,在明暗交织间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将将军的英姿凸显无疑。夜色深沉,寒意渐浓,深秋的风掠过城垣。这位双鬓染霜、白须垂颔的将军,身披洁白貂裘,独自登上望楼。手中的宝剑寒光凛冽,在夜色中闪烁。他目光如炬,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远方,不放过任何一丝风吹草动。为了守护家国安宁,他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将责任与担当扛在肩头。读完此诗,一位令人肃然起敬、可亲可佩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其爱国情怀与坚守精神,无不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人北行游历幽燕之地,抵达蓟州时,结识了渔阳将军。将军矢志报国的赤诚之心与戍边守土的崇高气节,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内心。有感于此,诗人当即提笔,以墨为情,创作出这首饱含敬意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穷秋之际,霜髭拥颔,独着貂裘上楼,面对北方提剑而立的场景,表达了将军一生心系国家,为国家前途命运忧心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向北望星提剑立”,“望星”“提剑立”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将军时刻警惕、为国家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霜髭拥颔对穷秋,著白貂裘独上楼”,诗句中的“霜髭”勾勒出将军银丝垂颔的苍老之态,尽显岁月沧桑;“著白貂裘”则以御寒装束暗示塞外秋寒凛冽。“穷秋”时节,北方大地草木凋零,游牧部族为储备越冬物资,往往会南下劫掠。深谙边情的渔阳将军,即便在深夜,仍身披貂裘独登城楼,警惕地巡视着边疆,严阵以待可能突发的敌情。后两句“向北望星提剑立”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将军手握寒剑、仰望星穹的专注姿态。在古代星象观念中,天上星宿与人间祸福紧密相连,观星象可预知吉凶。将军凝望的“天狼星”,自古便被视为战争的象征,一旦它在夜空显现,便预示着边疆或将有战事爆发。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将军对天象的敏锐洞察,更彰显其未雨绸缪的警觉。“一生长为国家忧”,是对渔阳将军戎马生涯的凝练写照。晚唐时期,内有纷争、外有边患,战事频仍。在此动荡时局下,将军毕生驻守边关,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安危紧紧系于一身。其舍身报国的忠诚、矢志不渝的担当,跨越千年时光,仍令人由衷敬佩,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至今读来仍震撼人心。

4. 作品点评

自古以来,忧国忧民始终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岁月悠悠,那位驻守渔阳的将军虽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连姓名都无从考证,但他身披白裘、白须飘拂,提剑凝望夜空,日夜为家国百姓忧心操劳的身影,却定格成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形象凝聚了无数边塞将士的爱国热忱,跨越时空,持续鼓舞着后世中华儿女。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巧妙地传递出深沉厚重的爱国精神,让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穿透千年,这正是《渔阳将军》一诗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

下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清奇》

猜你喜欢